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电子商务行业学院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一)电子商务行业学院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依托电子商务产业学院,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确保校企合作办学顺利进行。


1.岗位需求研究机制


为及时跟踪企业岗位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要求,本专业每年参加电子商务协会对会员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重点调查实习基地等典型代表性合作企业;组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司专家讨论分析公司岗位需求;形成深圳市企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年度调查分析报告。


2.建立稳定的校企人才输送机制


注重企业需求,校企签订人才订单培训等协议,实现人才共同教育、共同管理、互利共赢。企业通过稳定的合作获得人才;通过订单培训提前锁定人才,获得公司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保障;共享学校场地、设备、教师资源,节约人员招聘培训成本,提高就业效率;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3.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


在不改变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公司可以根据合作协议共享学校共同创建的培训基地,从事培训和科研工作。根据协议,学校共享利用公司培训基地组织学生的实践和社会培训服务。通过完善校内实践基地管理、校外实践基地管理、校内实践管理、校外实习管理、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企业评价、意外工伤保险等制度措施,建立良好的工学结合运行保障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工学结合各方的主动性,建立良好的动力机制,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通过模块化教学和工作过程的改革,形成工学结合运行的课程改革机制。


4.共建共享教师机制机制


从公司聘请专业领导和著名企业教师,聘请合作企业优秀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公司聘请学校专职教师从事企业员工培训、科研、咨询服务等工作。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制定工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总体计划。共同确定实践项目和内容,编写培训指导书;引入公司文化,提供真实的岗位培训任务,营造专业氛围;参与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共同制定考核指标。


5.社会服务共享双赢机制机制


与行业协会和企业一起,积极参与电子商务的社会宣传、业务培训和技术推广服务,扩大学校、行业和企业的社会影响力。组织师生参加行业协会会员权益和会议活动,协助协会履行职能,扩大影响力;参与企业社会服务可以增强电子商务的实施和推广,帮助企业实现商业目标,扩大社会影响力;学校师生在参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也将大大提高实践技能。


(2)依托电子商务产业学院,构建“两园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商务专业提高专业定位,积极适应行业需求,培养深圳、珠三角地区德智体全面发展,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商务平台从事各种商务活动或相关工作的电子商务人才。电子商务专业与行业协会、公司合作,定期调查企业电子商务岗位和专业人才,形成研究分析报告。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电子商务岗位需求分析会,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专业岗位要求,及时提高专业定位,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电子商务产业学院,以良好的校企合作和工程运行机制,选择“两园三阶段”组织工程交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和专业核心能力(即“双核”能力)显著提高,提高人才培训质量,满足客户就业要求,如图2所示。


“两园”,即校内电子商务实践园和校外电子商务产业园。校内电子商务实践园包括校内培训基地和企业实践园。其主要功能是教授专业骨干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并安排生产性实践和实践。校内培训基地包括互联网商务培训基地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基地。企业实践园是“校中园”。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将公司特定部门、公司电子商务平台、企业项目引入校园,承担学生的实习任务。校外电子商务产业园,即深圳主要电子商务产业园的实习培训基地和电子商务产业学院的工业园区校园(即“园中校”)。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岗位职业培训课堂教学、生产性实践、岗位实习和毕业实习。


“三阶段”是指面向学生的专业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组织实施工程交替。第一阶段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利用校园多媒体课堂、公共机房等场所完成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完成课堂实践项目和专业基本技能的集中实践。第二阶段注重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主要利用校园电子商务实践园区和校园培训基地进行专业课程或订单课程的课堂教学。在此期间,学生完成了校园虚拟培训项目的培训,最后利用“生产实践月”组织完成了校园企业实践项目和部分岗位实践演练。第三阶段,重点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学生首先在校园(外)接受岗位职业培训课程培训,完成岗位综合项目培训后转到电子商务产业园实习基地或委托培训单位进行岗位实习和毕业实习。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