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财经论文

低碳经济的投融资模式是一种双体系

中国基于国际经验的低碳经济投融资发展现状和问题

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起步较早,建立了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其主要模式包括公共财政、绿色信贷、资本市场和碳交易。自2007年以来,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代会报告以来,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在《2009年中国能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报告》中,麦肯锡预计,2010-2030年中国平均每年需要新的资本投资约1.33~1.76万亿元。与此同时,中国也宣布了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经济目标。由此可见,我国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投融资需求巨大。但与发达国家成熟的投融资体系相比,我国低碳经济起步较晚,投融资模式面临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财政投融资不足

低碳经济的投融资模式是一种双体系,涉及投融资两个方面。纵观发达国家的低碳投融资模式,其融资渠道畅通完善,方式灵活多样,金融市场高度发达。英国作为低碳经济立法的先驱,其主要资金来自政府普遍征收的气候变化税(CCL)。2004年至2010年,英国GDP从22208亿美元上升3.36%至22955亿美元,7年来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2.22%。碳税作为一项刺激性的经济政策,已在丹麦、荷兰、挪威、德国等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实施,实现了低碳经济工作的标准化和系统化。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的2%以上。然而,中国直接用于发展低碳经济投融资的资金远远不足。虽然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逐年增加,从2008年的4937.03亿元到2012年的8253.46亿元,同比增长16.02%,是2004年的4倍。同时,我国政府重视不够,法律力度不够强化,缺乏碳减排激励机制,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投融资体系和强制性减排约束。据统计,我国节能环保市场年投资不足1000亿元,低碳经济存在严重的投融资缺口,约2000亿元。2009年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2050年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预测,根据目前的投资增长速度,到2020年,节能、新能源产业等环保产业至少有2万亿资金缺口需要弥补。

(二)商业银行参与度不高

技术和资本是发展低碳经济投融资的两个关键因素,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也需要大量的资本投资,这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不仅要提高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的资本投资,而且要追求质量的提高。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绿色信贷,利用金融杠杆,推动世界经济从“高碳”向“低碳”的成功转型。在支持绿色信贷投融资方面,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实行了赤道原则。赤道银行提供环境保护和风险评估框架,首次确立项目融资环境和社会最低金融行业标准。目前,赤道银行的机构已扩大到27个国家的67个机构,其业务总量占全球项目融资的85%以上,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虽然中国第一家本土赤道银行兴业银行逐步符合国际标准,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其绿色信贷总额与总资产的比例仅为3.46%。《中国低碳金融发展2014年度报告》称,绝大多数银行的比例低于2%,资金缺口高达现有融资的20倍,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目前,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开发机构等金融机构已开发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投融资方案。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商业银行对低碳项目的服务和信贷刚刚起步,融资渠道单一,融资工具创新不足,实施绿色信贷的内在动力不足,实施效果不明显。

(三)资本市场融资支持不足

资本市场是调整产业结构、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低碳经济周期长、技术新、投资大的特点,使得碳基金、碳保险、碳证券等融资工具应运而生。目前,世界上约有50家碳基金用于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发展,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而且为低碳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以英国为代表的碳信托基金自成立以来,实现了1700万吨二氧化碳的减排任务,节约了10多亿英镑的能源支出。中国碳基金始于2005年,刚刚起步,规模小。低碳环保上市公司数量少,低碳企业在主板和创业板上市困难,比例仅为10%左右。技术转型资金不足,缺乏相关扶持政策,资本市场参与低碳经济的融资程度不高。

(四)缺乏金融衍生工具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在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促进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5年全球碳交易额为108.6亿美元,2008年迅速上升至1263.5亿美元,增长126.6%,2011年创下1760亿美元的新高。与此同时,碳交易量从2004年的0.94亿吨爆炸式增长到2012年的105.266亿吨,增长110.99%,2020年的碳交易量有望达到440亿吨。根据全球碳预算,中国是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约占27%;其次是美国,占14%;欧盟占10%,印度占6%。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目前,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探索碳交易衍生品市场。欧盟气候交易所(ECX)排放贸易体系占全球碳交易市场的68%,美国芝加哥交易所(CME)已成为全球自愿碳减排市场的典范。碳期货、碳期权等各种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对资金扩张起到了强烈的刺激作用。碳交易市场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目前,上海、北京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污染物交易所已开始交易,但总体上,我国碳市场机制尚不成熟,碳金融衍生品缺乏创新,碳商品定价无法控制,我国仍处于全球碳交易市场价值链的低端,尚未形成信息透明、统一标准化的碳交易市场。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