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辟农业技术推广新天地,试验示范展实力
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在增产增收中的作用,让具有经营自主权的农民观察、比较、选择,逐步成为农民科学、科学的主动行为,成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此,为了服务农业效率和农民收入的中心任务,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和辐射驱动功能,依托市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以农业技术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为动力,有效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作为试点项目,锦州市早在十多年前就率先在黑山县常兴镇曹家村租用了400亩耕地,建立了锦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场,主要开展杂交水稻栽培技术、旱稻栽培技术、高产水稻栽培技术和新型水稻品种繁殖的试验示范。随着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依托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逐步建设,因地制宜扩大到辖区内4个县(市)建设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场。经过几年的努力,在黑山、凌海、北镇、义县四个粮油菜主产县(市)建设了5个规模以上的农业科技示范场,总占地面积970亩。农业科技示范场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和展示为核心,向广大农民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依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在农村,贴近农民,学习方便,集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优良品种繁育和农业技术培训于一体,改变传统的“嘴、墙、纸”说教推广,为“农民、农民”示范指导推广,大大增强了推广工作的吸引力,激发农民学习技术、科技意识,提高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接受能力,开辟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充满活力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新道路。
二、技术推广有效,科技成果转化率高
这些示范场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科技致富需求,重点介绍试验示范,展示新农业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包括玉米、高粱、水稻、花生、大豆、粗粮、蔬菜等七大作物新品种的试验展示、大米、小麦、蔬菜的复种、玉米不同品种的不同密度栽培、花生塑料薄膜覆盖和裸露栽培模式、水稻栽培模式、地力使用和试验及配方施肥、3414肥效、各种作物病虫害防治效果、不同品种农药应用效果、蔬菜栽培模式和经济效益、土化、植物保护、园艺四大学科新技术、新成果。仅2007年,各示范场玉米新品种综合评价33个,玉米优良品种28个,高粱优良品种比较试验11个,大豆优良品种比较试验9个,花生优良品种比较试验13个,粗粮优良品种比较试验7个,承担国家、省、市项目,还承担国家植物病虫害区域监测和土壤地力长期定位监测项目,组织实施玉米科研育种和粗粮品种育种项目。该农业技术推广展示平台大大提高了新途径技术的互动性和普及性,更有效地促进了我省农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3、试验示范呈现展示效果,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引进和试验作为示范场的必要条件,为科技支农提供了基本保障。这里整合了优新品种的引进和比较。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通过实验验证在该平台上展示科技成果,辐射和推动农民独立选择优势农产品。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一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场引进试验农作物新品种2315个,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409项,组织农民参观学习近百万人次,使1089个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在全市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共承办国家、省、市518个项目,自定项目1207个,新品种1524个,新技术95个,农业新产品106个。同时承担国家植物病虫害区域监测和土壤地力长期定位监测,自发组织实施玉米科研育种、杂粮品种选育等技术试验。这为农业科技化、专业化、生态化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里,我们将展示科技成果和农业种植技术的实地转化和应用,让农民近距离观看、直接学习、回家使用。同时,我们还为各类技术培训搭建了真正的教授平台,增强了农民学习科技、运用科技的信心,提高了农业技术人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在大谭农业科技示范场,每年有3000多人参加各种技术培训和科技观察,发放科技材料3万余份,让农民直接推广应用看得见、听得见的先进科技成果,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并承担了200多个国家、省、市的试验示范,引进了850多个新品种,推广了3万多个新品种,培训了1000多个农业科技大户,850名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15名村级农业科技信息技术员获得了农民农艺师职称,带动了1.1万多户农民,实现了“引导农民调整、引导农民种植、帮助农民销售、促进农民富裕”的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