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感恩是一种美德,而不是与生俱来的。人们应该通过教育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行为和责任。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则。要做好大学生感恩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营造浓厚的家庭教育氛围
在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起着关键作用。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态度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3]家长要教育孩子懂得爱别人、帮助别人,充当孩子的榜样。当他们感谢别人的善良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他们将来应该这样做。这给了孩子一个行为暗示,懂得感恩,懂得父母的养育和他人的帮助,学会感恩。
2.高校应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应把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道德修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活动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这些都表明,感恩教育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大学作为教育的主要地位,在感恩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理念,加强感恩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引导青年大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组织以“感恩”为主题的爱心班会,以“我心中的感恩故事”为主题,开展感恩诗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通过感恩教育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让大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的抚养,感谢老师的教导,感恩国家和社会的培养,形成热爱祖国和社会的感情。
3.充分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建立社会感恩教育体系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充分发挥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媒体舆论的作用,大力宣传感恩教育,为大学生感恩教育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建立社会感恩教育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如暑假“三农”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进入社区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他人的帮助,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感恩,并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回馈社会的实践活动。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打电话给家人问候父母,从小事做起,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教育,通过这些小阶段体现和塑造学生的感恩情怀。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经常感激和感激,这对促进社会和谐有多重要。
4.青年大学生要提高自身品德修养,重视感恩教育
社会道德素质与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水平有关。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主要受后天教育的影响,在所有的道德体系中,感恩是最基本、最原始的道德,中国是一个注重仁爱和孝道的国家。尊重、尊重和感恩是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修养的本质和集中体现。感恩是我们中国孩子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的基本行为,也是整个人类的精神美德。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要努力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良好的传统文化,以欣赏和感恩的态度对待他人,多看待他人的优点,反思自己的缺点。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内省自省。”曾子说:“我日三省”,充分说明了修身养德的重要性。通过对感恩教育的学习、理解和实践,我们可以了解荣誉和耻辱,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从而促进我们的心理健康,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总之,要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要在家庭教育中营造强烈的感恩教育氛围,建立高校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国家和社会要建立感恩教育体系,大学生自身也要提高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成为每个人的基本道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