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共生互动现状
(一)区域经济发展总量和区域职业教育规模
据统计,苏南、苏中、苏北[1]区域间GDP比为2006年62.49∶17.89∶19.62调整为2012年59.87∶18.28∶21.85年人均GDP比例为56.62年∶27.40∶15.98调整为2012年49.57∶30.42∶20.01表明苏中、苏北占GDP总体比重增加,江苏省南北发展差距有效扭转。2012年,江苏省三个地区按GDP总量排名为苏南、苏北、苏中,按人均GDP排名为苏南、苏中、苏北。这与同期中等以上专业学校总数、中等以上专业学校招生总数、中等以上专业学校专职教师总数基本一致,说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比例很强,呈现出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事实也证明,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表现非常明显。详见表1。
(二)区域产业分布和区域职业教育
据统计,苏南产业结构比较为2006年2.43∶59.67∶2012年37.90调整为2.28∶51.54∶46.18;2006年苏中产业结构比例为9.26∶56.76∶33.98调整为2012年7.02∶53.01∶39.97;2006年苏北产业结构比为17.79∶47.88∶2012年将34.33调整为12.69∶47.47∶39.84表明苏中、苏北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加快。纵向对比分析显示,苏中第二、三产业结构比从2006年的90.74%调整到2012年的92.98%,苏北从2006年的82.21%调整到2012年的87.31%,苏北产业结构调整幅度高于苏中、苏南,主要原因是第一产业萎缩了近5%。但从第三产业结构比来看,苏南增长了8.28%,仍远高于苏中、苏北,是变化最大的地区。据统计,第三产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吸纳劳动力的人数就会增加约13万人。[4]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了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了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整合和调整。连锁反应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苏南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不言而喻。二、三产业结构优化必然影响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结构变化,说明苏北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已经到来。如表2所示。
(三)区域就业结构和区域职业教育状况
工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是衡量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据统计,2006年苏南、苏中、苏北地区间就业结构比例为36.67∶23.58∶2012年39.75变为42.19∶21.41∶36.40。苏南就业比例高于苏中、苏北。横向比较,三大区域从业人数主要增加在第二、三产业。与2006年的88.68%相比,苏南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加到2012年的92.59%,同期,苏北从2006年的62.57%增加到2012年的65.29%。苏中就业结构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苏南、苏北第一产业就业比例萎缩,苏南第三产业就业增长明显高于其他产业,苏北三大产业布局基本呈现“三足鼎立”局面,第二、三产业就业状况明显优于第一产业。因此,第二、第三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需求。绝大多数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需要技能,特别是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基本上是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教育已成为提供区域经济发展人才支持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城市现代服务业将越来越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整合优化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与区域经济共生互动,已成为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首选。详见表3。
(四)区域职业教育和城镇化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3.73%,江苏省城镇化率为64.1%,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七位。江苏省三大地区的城镇化率与GDP相同,呈现南北梯度排列。据统计,2012年苏南城镇化水平超过60%,苏中城镇化率接近60%,苏北城镇化率约为55%。在13个省辖市中,南京市与宿迁市城镇化率最高的差距为近30个百分点。宿迁市和连云港市城镇化率分别为51%和54.4%,位居全省倒数第一和第二。其GDP分别为1603.4亿元和1522.0亿元,也位居全省最后。中等以上专业学校教师总数和中等以上专业学校学生总数相对较少。根据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吸收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苏北、苏中未来城市化改善空间较大,也是江苏省未来提高整体城市化水平的主要驱动力。扩大苏北职业教育师生数量,支持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如表4所示。
(五)区域职业教育与居民收入等相关指标的状况
2012年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3年∶1、属于全国差距较小的省份。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演变。江苏省三大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增速基本协调。苏南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最快,苏北最慢,主要是苏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最低造成的。同期,苏北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远高于其他地区。苏北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的增长率也远高于苏南。虽然苏北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扭转,从2006年的2.49变为2012年的1.98,但苏北居民的人均储蓄存款是三个地区中最高的。在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不仅提高了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而且提高了其收入和消费水平,促进了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职业教育是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南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共生互动的有力验证,苏北、苏中职业教育也将在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