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小学舞蹈教学的艺术特点

1、小学舞蹈创作的特点


1.趣味性


因为小学生天生喜欢玩,所以在舞蹈创作中不仅要注重舞蹈的艺术性,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表达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因此,教师在创作舞蹈时,应尽可能选择学生常见的生活画面或游戏场景,注意材料选择的积极意义。有趣的舞蹈安排可以增加学生对舞蹈的热爱。设置舞蹈动作后,教师可以选择欢快的音乐与舞蹈动作有效配合,使整个舞蹈和谐统一。比如在安排“小兵学艺”舞蹈时,老师可以选择简单、轻松、易于掌握的舞蹈动作,并配备欢快的音乐让学生表演舞蹈,同时在表演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动作,从而达到自然的舞蹈创作效果。


2.直观性


因为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成熟,如果小学舞蹈能更直观、更具体,那么就更容易让学生感兴趣。舞蹈需要通过身体来展示它的艺术特征,所以学生需要通过眼睛来观察它来与舞蹈交流。因此,在小学舞蹈创作过程中,只有通过直观的身体来表达舞蹈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学生才能更容易地学习和理解舞蹈。不仅如此,由于小学生在认知事物上仍处于表面现象,往往难以理解和消化更抽象、更深刻的事物思想,因此在舞蹈创作中,应注重舞蹈表演的直观和简单,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轨迹学习舞蹈。


二、小学舞蹈教学的艺术特点


1.加强肢体语言训练


肢体是表达舞蹈语言的工具,所以教师在创作小学舞蹈时,必须注意身体动作的表达,才能充分展示舞蹈艺术。舞蹈身体动作的美直接关系到舞蹈创作的效果,所以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身体的塑造。人体结构分为上半身和下半身。在表达舞蹈作品时,上半身主要用于塑造作品的情感基调;下半身主要用于塑造舞蹈线条,通过人体各部位的统一与合作,完美展现舞蹈作品。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并结合舞蹈类型进行相应的练习。比如在练习民族舞、现代舞等经典舞蹈时,教师要有效挖掘学生腿、腰、胸等主要部位的表现力,增强学生身体的灵活性。


2.将情感教学融入舞蹈教学中


情感是舞蹈作品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真正将情感融入舞蹈表演中,才能将舞蹈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先播放音乐,让学生大致掌握舞蹈的情感。比如《宝贝蜡笔》的舞蹈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表达舞蹈情感,所以老师要让学生先理解故事,这样才能更容易掌握舞蹈的情感基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可以配合欢快的音乐,让学生体验舞蹈故事中的美,用动作诠释舞蹈。学生正确掌握舞蹈情感后,即使身体动作不够规范,也可以用心去体验和改进,从而完善整个舞蹈过程。


3.在舞蹈教学中运用眼神表达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表达舞蹈的重要器官。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合理使用眼睛可以很好地向观众传达舞蹈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地训练学生,让他们学会用眼睛来表达舞蹈的艺术概念。例如,在“千手观音”的舞蹈中,最经典的是观音平静的眼睛,所以教师应该教学生用他们纯洁、真诚、善良的眼睛来表达舞蹈的本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不同类型的表达条目,随机分配给学生进行练习和表演,其他学生参考和学习,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可以在表演舞蹈中解释强烈的情感变化。


总之,小学舞蹈的创作和教学是小学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学生身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应正确把握小学舞蹈创作和教学的艺术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