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启发”一词来自家庭,从口中,即打开意思;“发送”一词也包含了打开的意思。“启发”可以理解为:启发指导,使联想和理解,它来自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名言:“不生气,不感伤。举起一个角落,而不是三个角落,它不再是。”(《论语》)它的初衷是教学生,不要在他想理解的时候启发他,不要在他想说但不能说的时候启发他。这要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起学生的“愤怒”、“伤感”的状态激励了他。因此,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规则,采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考,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教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的思维、理解和吸收,从而达到“教学不需要教学”的目的。
2.语文启发式教学的传承与发展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他提炼出来的教学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意义。战国时期,出现在一部关于教育学理论的《学记》中。涉及启发式教学时,曾提出“老君子之教,隐喻也;道而弗拉,强而弗拉,开而弗达。道而弗拉是和谐的,强而弗拉容易,开而弗拉则思。和易以思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隐喻。“这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带领学生,而应该善于通过诱导让学生独立探索奥秘,而不是把答案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消化。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能挽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可以解决一生的需要。”同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目前为止,启发式教学在教育实践中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创新教育的一种指导性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在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武汉大学的演讲会上,他以吃大公鸡为例做了独特的演讲,帮助人们形象地理解这一教学原则,告诉人们启发式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理解知识,陶冶道德情感,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创新和实践,继承和创新地运用启发式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是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但我想通过类似“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能生产一种“复制品”,而不能创造一种新的“创造性产品”。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任何东西,但它可以激发孩子们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创造力。”启发式教学艺术博大精深。只要我们遵循教育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反思,科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仅要有“启发”的名字,还要有“发”的事实,我们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