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备课?顾名思义,备课就是为课堂做准备。在教学实践中,备课往往被误解为简单地写教案。有的老师的备课是按照教案复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时间、教学设计等。但我认为备课并不受欢迎。
一、备课不仅仅是写教案
备课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我们通常所谓的教学计划最多只能算是狭义的备课,其基本要求是三个备课:备课、备学生、备方法。广义的备课是备课,终身备课。它以教学为核心,辐射到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写在备课笔记上的有形教学计划,以及融入教师心中的无形教学计划。简单地写教学计划绝不意味着备课。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备课不仅要准备教材和理论,还要准备学生、方法和生活。对于老师来说,有形的教学计划是有用的,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准备在自己的心里。
是不是说老师备课不需要写教案?我认为这取决于具体情况。对于刚刚进入教师岗位的新教师来说,写教案不仅有助于学计划不仅有助于调整课堂教学过程,而且有利于新教师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因此,不仅要写教学计划,对于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来说,不需要每年重复以前的教案。老教案可以修改、补充、创新,更能体现老教师的专业技能。也可以结合书中的圆点,既实现了教案形式的多样化,又避免了教学中的漏洞。
第二,教学设计不是三角形
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固定性是最好的,我们的一些老师认为教学设计是三角形的。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过于详细,使课堂成为一个不变的模式结构,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旦学生的问答超出了教学参考的教学目标和范围,教师就会使用它“我们以后再讨论这个问题”等等,赶紧把学生带走“牵”回来。它不知道,这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一位教育专家在讲座中说:“备课不能复制教学参考。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目标,并进行创新。真正理解文本说什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从而决定如何教学。”专家的话告诉我们“教学设计不是一个固定的三角形,而是一个可以根据需要创造的多边形。”
三、备课是教师一生的积蓄
一位特级教师在一堂令人惊叹的公开课后说,他没有为这门课准备教学计划,但这是他一生的准备。也就是说,备课的过程也是反映教师自身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过程。当然,这也是教师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备课的过程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教材,将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应该非常熟悉甚至精通所教的内容。如果教师不太了解所教的知识,就应该通过备课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这也是提高教师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过程。教学界经常用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关系来比喻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教师应该拥有的知识的关系,给学生一杯水。
备课的过程是教师积累、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教学能力是实际运用教学原则的综合能力。教师每次备课都要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新的组合。教师越能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越能虚心借鉴别人的经验,他在备课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提高得越快,教学质量提高得越快。
有些人认为备课就是读教材,看一些参考书,只要他们明白就可以去上课。事实上,这并不容易上课。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必须有深厚而广泛的知识基础,才能准确掌握教学内容。掌握教学内容,依靠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来实施自己的教学计划。
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做好这个职业,就必须在教学生涯中不断积累,丰富自己,努力上好每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