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家乡教育是幼儿园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孩子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激发孩子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的土壤民族之一,自古以来就在云南这片土地上生息繁殖。布朗族生活在施甸的木老元、锤子和姚关,保持着原始的传统生活方式,是施甸的土著居民。因其独特、少、稀,在当地被称为金布朗。施甸布朗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文化、复杂独特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服装、风格明显的饮食、盛大的婚礼仪式、简单快乐的节日习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多科技知识文化和各种信仰崇尚文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布朗文化图景。我们认为,只有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家乡,才能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说话“我爱家乡”因此,把家乡的民俗文化作为孩子了解家乡的切入点,让孩子初步感受到家乡独特的民俗,认识到家乡丰富的财产,让孩子萌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一是将金布朗特色文化贯穿五大领域,认识儿童家乡教育
几千年前,中国伟大圣人孔子提出了知识、情感、意义、行之德育和教学主张,并作了深入阐述:“学习的第一个过程是感知的过程;情感、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坚强的意志是学习的首要条件;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学以致用。”因此,在教育孩子爱家乡时,要始终把知识、情感、意义、行为结合起来。首先引导孩子认知,在认知的基础上培养情感,然后以情感为动力进一步深化认知。
我们花了两年时间做了《金布朗民间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形成了园本教材,将课程内容渗透到语言、神话故事《龙上树》、《布朗火种传说》、《老虎石》、诗歌《德挨伍》、《蜜蜂采花》、谜语《古里古怪》、《千链》等五个领域;健康,《布朗舞狮舞龙》、《赛马》、《抬轿子》、《推车》、《跳竹竿》、《踩高跷》等;科学、酸茶、甜脆根、纺织、树头菜等。;社会、《接木龙》、《打草墩》、《龙银针茶》、《猪饭》、《四大山牧场》等。;艺术、音乐《布朗娃爱唱歌》、《杀猪》、《妹妹诺诺睡觉》、《牧铃声》、美术《花鞋》、《布朗头饰》、《美丽布朗服》、《花鞋垫》等。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孩子认识,了解家乡的民俗文化。在园本教材的实践中,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确立儿童的知识范围,不能太深或太浅,为了充分发挥金布朗民间特色资源的优势,教师应仔细梳理,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收集选择有吸引力的材料,支持儿童积极参与活动,让儿童通过活动真正感受到家乡民间特色艺术的丰富和美,体验人文精神。
二是营造金布朗民俗特色环境,为爱家乡的孩子创造情感教育
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发展儿童智力、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情感发展和个性发展方面,都受到其影响,儿童的成长不能与环境分开。首先设计墙文化,各班创建金布朗民间特色文化墙;在幼儿园走廊、窗户挂金布朗手工艺品、民族服装、特色用具等,都充满了浓郁的民间风味,旁边还有简单易懂的文字描述,激发儿童学习金布朗民间文化的欲望,加深民族认同感、自豪感。
二是营造具有金布朗民俗特色的区域游戏环境。幼儿园区域活动活动氛围相对宽松,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在不同地区为儿童提供充足的材料,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如金布朗手工作坊为儿童提供布条、丝带、颜料、剪刀等工具,金布朗民乐园为儿童提供三弦乐器,如芦笙、铜铃、锣、牛角等,金布朗特色小吃店为儿童提供竹筒饭、竹筒酒、泡菜等图片。每个地区的创造都与金布朗的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加深了孩子们对家乡的理解,萌生了对家乡的热爱。
三、利用金布朗的历史文化、人文资源,激发孩子对家乡的热爱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活动中利用感官,不断与周围环境互动,积极吸收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自身的同化和适应,不断平衡发展,因此儿童是积极发展的主体。我们收集当地名人的图片、事迹、故事等,并向孩子们介绍每个人的情况。同时,充分利用父母的资源,让父母向孩子介绍名人,丰富孩子的经验,拓展孩子的视野。
四、开展主题特色活动,开展爱家乡教育
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多元化的主题活动,影响和加强孩子对家乡的热爱。将热爱家乡的教育渗透到日常活动、综合主题活动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重点展示金布朗民间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例如:亲子周组织“布朗手工亲子秀”;结合当地“荷花节”生成主题活动“莲花飘香”;结合节日,六一节组织“欢腾布朗山,多彩童年快乐”文艺表演等。随着主题的发展,活动内容不断丰富,让孩子感受到金布朗的民俗特色,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激发孩子对家乡的热爱。
总之,在教育日益强调多元化整合的今天,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应该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每一位学前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增强各种资源的整合意识,以各种形式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更好地开展家乡教育,让孩子从小热爱家乡,长大建设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