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迅速普及,以手机为载体的手机媒体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知识构成和思维方式。传统文化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前党和国家积极倡导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下,大学应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充分发挥手机媒体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价值。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1)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
根据广东10所高校1000名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的调查报告,71.2%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是不可替代的,占总数的很大份额;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糟粕共存的85.4%表明,大多数大学生仍然可以对传统文化建立客观的评价。然而,在统计传统文化是否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时,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7.1%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感兴趣,这表明大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热情。
(2)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国流行文化和当地流行文化占据了社会的主流。这些主流文化往往具有现代新、时尚、草根等特点,借助手机媒体传播的便利,这些流行文化在当前大学生中逐渐流行[1]。传统文化往往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但往往难以理解,不如流行文化一般可以在大学生中快速传播,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于“快餐”流行文化,以消磨时间,如大学生对“情人节”等外国节日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传统的“七夕节”关注度不高,此外,许多大学生咀嚼薯片虐待外国文化的入侵,同时观看“速度与激情”、《敢死队》等好莱坞电影不愿将目光转向国产《大鱼海棠》、孔子等传统文化体裁的电影,这种文化倾向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加困难。
二、手机媒体传播的特点
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媒体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体系,媒体传播的辐射性更大[2]。如今,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大学生几乎每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这使得信息的双向传播成为可能。手机媒体使每个人都在媒体中扮演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手机也具有便携性、隐蔽性、普及性等特点,打破传统媒体需要空间、时间和设备联合传播限制,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因此手机媒体逐渐得到大学生的广泛认可[3]。从实际传播效果来看,手机媒体具有以下传播特点:一是互动性强。移动媒体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媒体。传播者和接受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播和互动,打破传统媒体时空的限制,满足人们对信息碎片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第二,即时性。作为一种移动数字传播模式,手机媒体中的传播者与接收者的身份是平等的,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受检查员的限制;第三,内容多样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媒体的传播功能越来越突出,信息的传播量也越来越大。
3、利用手机媒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1)手机媒体与大学生之间的高粘附性
移动互联网出现后,信息传播突破了传统纸质报纸、电视、广播等限制。随着云计算和移动4G的出现,传统文化可以借助手机媒体中的微博、微信等互动交流软件,将文化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文化观念[4]。目前,大学生逐渐成为“拇指家庭”。手机媒体的便携性和内容的多样性正好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手机快餐阅读和内容社会化,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当代大学生把手机作为快速获取知识、缓解学习压力的重要辅助工具。在业余时间,手机媒体取代了学生的书本阅读,成为学生喜爱和习惯的阅读方式[5]。借助手机媒体中的信息互动、电子书、微电影和汉学经典,可以作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的大部分课外时间都花在了手机阅读上。如果高校借助手机媒体开设专门用于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微博和微课,将传统文化分层次模块化宣传,既能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
四、借助手机媒体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应用
移动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大学生展示自己、接受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平台。因此,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时,应充分利用移动媒体进行教学建设。
(1)借助手机微信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微信已逐渐取代QQ,成为大学生平时信息交流互动的重要软件。在微信上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高校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实践:一是学校领导、思想政治教师、历史教师和辅导员要与学生建立微信好友关系,然后借助手机微信朋友圈传播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朋友圈的评论功能与相关教师互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二是高校改革系还可以搭建微信公众平台,要求特定大学生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期向学生推送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2)接受手机媒体的其他功能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节日中,通过手机微博、QQ群、在给学生送节日的同时,在信息中加入传统节日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大学生逐渐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文化历史遗产和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五、结语
总之,大学生对继承和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手段。在互联网和手机普及的今天,高校必须认识到传统文化与手机媒体融合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逐步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和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