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陈寅恪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1、陈寅恪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1)丰富的实用性


陈寅恪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与其他教育理论家明显不同,他不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家,甚至没有关于教育问题的专题文章。他的教育思想更多地渗透到言行中,体现在丰富的实践中。比如他提倡通才教育,自己先自己动手。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他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古典文学史、艺术史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还擅长语言学、文字训诫学、目录学等学科。他经常警告学生,有史料就说一分话,没有史料就不能说,不能空说。他以身作则,在讲课时,总是用史料说话,在提出了足够的史料后,他才会讲课。在教学方面,他加强了对学生志向和学术取向的引导,特别注重对学生学术方法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他注重观察和分析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他主张实事求是的学风。虽然他晚年盲目,基本上靠听读材料写文章,难度可想而知,但并没有降低他对材料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要求。《论再生缘》出版后,由于发现了一些新材料,他写了《论再生缘校补记》,并根据新发现的材料进行了补充论证,但没有修改原作,以保持原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学风要实事求是。


(2)东西方教育相结合


陈寅恪早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后来出国留学,接受西方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他主张批判和吸收西方文化教育,吸收其优势,弥补中国传统教育的劣势。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他努力将东西方教育结合起来。比如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授课时,他观察了德国兰克学派和西方东方学的理论,结合中国乾嘉学派的考证方法,运用各种语言工具,教会学生如何整理、攀爬、辨析佛经和敦煌出土文件,并将学生带入研究之门。


(3)教育与爱国主义的统一


陈寅恪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时代,因此救国是中国人民最迫切、最艰巨的使命。出于对文化的终极关怀,陈寅恪选择了教育救国之路。他决心致力于教育事业,一生兢兢业业,实践教育救国理想。可以说,他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爱国救国。为此,他一生奋斗了很长一段时间,做出了重要贡献。爱国主义始终贯穿于他的教育思想和一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陈寅恪具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他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坚持教学科研岗位,终身以教育为职志。教育思想是他爱国主义的最重要体现。


(四)育人以德


陈寅恪对人的无微不至的关注,这在他的《信集》等材料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人的道德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教师作为传播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既传授了学生的学术递进接力,又传授了做人的道理。因此,教师在道德上的校正作用和示范作用尤为重要。陈寅恪成为名学者、名教授后,更加严格自律,以身作则,这本身就是对“育人以德”的最好诠释。每节课前,他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准备,从不敷衍,体现了作为教师的崇高职业道德。他把上课当作自己的职责。虽然他身体虚弱,但他从不迟到或请病假。虽然他很忙,但他从不因为私事而缺课。他对学生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对知识的孜孜不倦,充分说明他是“育人以德”的最佳示范。


二、陈寅恪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陈寅恪的教育思想是中国现代转型的产物,其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例如,陈寅恪注重人才教育,要求学生广泛涉足各种知识。出发点是好的,但学习是无限的。毕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要充分掌握各种知识,不仅需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各种工具、方法和能力来获取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对一个人的要求是很高的。陈寅恪主张教育救国,希望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拯救国家。但在当时,政治经济不独立,教育救国的目标难以实现。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