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汉语教育发展趋势
根据2016年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第十届孔子学院大会制定颁布的《2016-2020年孔子学院发展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球孔子学院数量将达到550所,孔子课堂将达到1所 600人,专兼职教师7.2万人,注册学生380万人,开始实行孔子学院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华侨办公室在2014年第三届世界中国教育会议上宣布,通过建设“两机制六体系”促进中国教育转型升级,努力在3年内(2014-2017)建设100所中国教育示范学校,支持200所贫困学校和新兴学校,支持30个中国教育组织工作,外籍教师数量从每年800人增加到1人每年有15万名中国青少年参加各种中国文化体验活动,网上注册会员10万人。文化部在世界主要国家设立了20个中国文化中心,成为开展文化活动、教学培训、思想交流和信息服务的重要窗口,根据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计划,到2020年在海外开设50个文化中心,覆盖世界主要国家。这说明国际汉语教育在语言教学、文化推广等领域都在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二)关于“三驾马车”
如上所述,中国文化推广由三个机构推广:一是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在全球范围内开设孔子学院,开展语言文化推广;二是国务院侨办依托全球中国学校开展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承;三是文化部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中国文化中心,推广中国文化。虽然三个机构的工作有重点,但在某些方面存在重叠关系。也许正是由于工作性质的一些相似性,一些学者指出,应该“以汉办为基础,兼并华侨教育职能和文化部文化中心职能,然后成立中国语言文化国际推广办公室,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规划、统筹安排……让整个海外汉语推广和中国文化推广达到新的高度”。这种说法是武断的。“三驾马车”合并为一驾马车,性质单一,但恰恰失去了中国语言文化推广策略的多样化和相互个性。另一些学者认为,在“全球汉语热的基础上,有必要采取更积极的汉语传播策略和推广措施,加快汉语成为世界语言”,如“整合资源,以孔子学院为平台建设国际汉语推广‘航空母舰’”。
“中国教育与孔子学院是国家形象建设的一体两翼。
孔子学院作为国家支持,资源丰富;中国学校历史悠久,基础深厚。以中国社会为基础,具有熟悉当地形势、办学经验丰富等自然优势。它们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政府在海外设立的官方文化交流机构,以文化交流为主,以语言教学为主的中国教育与孔子学院相辅相成。因此,协调中国教育、孔子学院、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进步,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3)关于中国教师教育的问题
据报道,中国教学领域的“教师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瓶颈。在一些国家,30至50岁的中国教师出现了故障,教师数量不足严重阻碍了中国教育。未来,中国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和专业化是解决中国教育领域“教师短缺”问题的基础,但这种专业化和专业化包括外籍中国教师、中国教师志愿者和当地中国教师的专业化和专业化,只有“输血”能力和“造血”能力,才能真正从制度和根源上解决“教师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