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一般是指低影响雨水系统的发展,低影响英语发展的全称是LowImpactDevelopment,简称LID。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非常迅速,城市开始出现内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建设工作的发展。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发展时垫面会发生变化,其河道治理理念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理念。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是使城市像海绵一样灵活,能更好地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天气。当城市遇到暴雨等大雨天气时,城市可以及时吸收和储存雨水。如果城市缺水,可以及时排放储存的水资源供使用[1]。
2.当前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
2.河道治理与城市建设用地矛盾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特别是大中城市,呈现出一寸土地和黄金的状态。为了进一步发展城市,将盲目占用河流等土地,严重影响河流的自然状态,改变原有的河流生态系统。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考虑河流生物的特性,生态环境的和谐性较低。
2.河岸硬化破坏水生态系统
目前,在河道治理过程中,为了保证其防洪性能,忽视了生物多样性。为了使河道治理更加方便,将使用混凝土和石头进行河道两岸的硬化处理。虽然能更好地提高河道整体防洪性能,但将水土隔离,导致无法进行良好循环,降低水土自净能力。
2.河道淤塞问题严重
河两岸多为土坡,使大部分垃圾直接排入河内,河底淤泥开始沉积,导致水流不能顺利排放,降低了河流本身的储存能力,也影响了河流本身的防洪性能,破坏了河流的水环境。
2.4.其他工程建设的影响
由于河道弯曲会阻碍城市建设的发展,在治理过程中会对河道进行改造,使原有的弯曲河道变直,从而降低原有河道排水面积的值,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自然雨水无法更好地渗漏。
3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应用
河流是净化城市自然水资源的重要场所。河流和湖泊都会影响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运行状态。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融入到河流水环境的治理中,可以有效加强对自然水系统的保护,改善河流、沟渠等湿地。海绵城市和城市河流治理在改善水生态环境方面是相通的,效果是一致的[2]。
3.1构建植被缓冲带
设计河流时,应避免沟渠系统化。如果两侧填埋坑塘,很容易失去原有的性能。原坑塘的尺寸值不能改变,需要保持原有的自然形态。借助河流连接工程,现有的坑塘可以更紧密地与河流连接,坑塘作为河流的滞蓄洪区,不断调节河流洪峰的流量值,提高渗漏值,进而更好地补充地下水,建设城市海绵,净化河流两岸边坡。河流两岸绿化带的建设可以更好地调节雨洪,防止部分污染物进入水体,更好地拦截雨洪,最大限度地提高雨洪的实际渗透量,提高当前生态环境的质量[3]。
3.2.建设透水巡河道路和蓄水池
过去,我国在河道设计中,将河道巡逻设置为沥青路面等一些透水性差的施工材料,无形中降低了雨水和洪水的下渗量,提高了其表面的径流程度。目前,我国需要合理利用透水材料构建河道巡逻路的路面结构。透水蓄水池可选用蓄水模块,可更好地适应蓄水空间的发展。借助土工布进行外围处理,加强蓄水池与土体的连接程度,保持良好的渗透状态,及时阻挡雨水和洪水,提高实际渗透性。
3.利用现有洼地设置湿池
在河流设计过程中,要尊重现有的河流形态,保留河流中现有的低洼地和人工湿池,通过洼地和湿池阻挡雨水和洪水,减少洪峰流量,净化初期雨水,在旱季为河流提供生态景观补水。既保证了河流景观,又降低了河流下的泄洪值,高效合理地利用了现有的洼地,保证了湿池布局的有效性。
4结语
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有效提高了城市的防洪排水性能,也赋予了其保护水源的效用,不断提高河流基流,同时丰富了开源节流的形式,大大缓解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全面提高了水环境质量,使水系达到连接的目的,尽可能恢复生态河岸,建设综合生态湖泊水系,使碳氧保持良好的平衡,进一步净化城市空气,保持生态系统稳定运行,满足城市生态建设的发展需要,借助科技修复河流,加强城市水资源净化能力,进一步推广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应用,提高其价值,更好地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