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的不断发展,大量配电网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电网的可靠性、供电质量和供电质量。但由于不同地区配电网结构不同,自动化程度不同,经济实力不同,客户要求不同,没有统一的方法实现配电网自动化。因此,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配电网并应用于现实已成为许多地区电力企业关注的焦点。本文讨论了如何实现配电网的自动控制,以及如何实现配电网的自动控制。
我国配电网发展概况
目前,国内配电网络结构普遍不完善,没有总体规划。其中大部分是树枝网络,主要是架空线路,线路横截面窄,供电半径大(特别是农村地区),导致电力损耗和电力质量下降。配电网设备一般较旧,大部分不能远程控制。因此,配电网的运行监控装置很少,收集的数据也很小,导致故障处理自动化程度低,故障恢复供电速度慢。配电网通常为单机供电,线路面积小。一旦发生故障,就会造成广泛的断电、快速检测和快速恢复。
2.电力分配系统基础模型
2.1馈线原位自动
利用自动切换装置的相互协调,实现了故障区的隔离和无故障区的恢复。该方法不需要任何通信设施,网络结构简单,成本低。缺点是:1。需要通过反复开合来找到,这对整个系统有很大的影响。b.只有在事故发生时才有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无法测量或控制,无法实现再分布和负载平衡[1]。c.仅适用于简单的环形电网,当电力供应重新开始时,不能进行最佳的线路选择。目前,我国电力系统在早期主要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通信设备,将其转化为通信中心监控。
2.2配电网自动化(DA或DAS)与中央通信进行监控
配电网的一次性设备,如柱开关、环网柜、变压器、配电自动化终端等(FTU,TTU),通信设备与配电中心的计算机系统相连,形成完整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其中,配电网的主要任务是收集电力系统中各种设备的数据,并进行故障检测和识别,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有效控制。配电网的主要工作是收集和处理各用户端的数据,并处理数据,以确定是否有故障,并向用户发送一组开关命令。与原位运行方式相比,该方式具有快速、低影响、无故障区域的最佳修复方式等优点。此外,系统还可以在正常情况下实现配电网络中各种设备的实时监控,通过网络重组,降低线路损坏,平衡负荷,消除过载,提高电压质量。该模型可轻松转换为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模型。与前者相比,后者由于建设大规模通信网络、建设配电网监控、配电网运行等原因,投入较大。多年来,大多数城市都是这样。
2.3一种自动控制配电网和DMSS(DriverManagementSystem,DMS)集成配电网自动控制模型
SCADA系统基于DA构建的通信网络,使用GISS、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实现了DA、DMS等系统的集成。在这些系统中,具体内容如下:自动绘图/设备管理/地理信息系统(AM/FM/GIS),远程抄表系统、配电系统运行管理、负荷管理系统、配电高级应用软件(DPAS)等待。与DA方法相比,该方法将配电网的实时监控信息与离线管理应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系统的作用,提高供电质量,提高供电可靠性,提高供电企业的工作效率。该模型是未来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
2.4三种不同的电力分配和自动控制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参考DA/DMS(DriverManagementSystem)构建模型。当通信条件不完善时,首先可以采用原地控制的方式,在保留通信界面的前提下,首先实现一些馈线的自动化功能。条件完全成熟后,转变为通信中心监控方式,实现遥控功能,最后逐步实现配电管理的自动化[2]。
33配电网自动控制程度
近年来,我国对城市网络和农村网络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区域调度自动化系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负荷控制系统、自动抄表系统等多个单独的自动化系统。为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计划控制与数据处理系统
在对区域电力系统进行安全监控的同时,还可以对电力系统的供电端进行实时监控。
3.2变电所自动控制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信息的主要采集、处理和传输中心。目前,110kV变电站已基本实现全国无人值守,可监控变电站设备和出线,通过站内通信装置将监控信息传输到调度中心。
3.3负载调节
能够监控和控制主要负荷。可以通过主站向用户发出指令,在紧急情况下,按照预设计划卸下部分负荷,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该系统还可以自动复制被监控的大用户的电能表,并可以统计和分析电力负荷的历史情况。
3.4.电能表自动化
并实现了对电力系统的监控和集中抄表。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可以实时监控配电网的运行情况,实时分析线损,为配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奠定基础。它可以实现分时用电,并鼓励用户使用更多的低功率。
4.实现电力分配自动控制的程序
4.1全盘计划
建立了“协调、分散、实施”的发展理念。要实现配电自动化,必须做好社会经济发展、配电网未来发展、配电网未来规划,在可接受的程度上运行,当城市网络转型更加合理时,进行总体规划、逐步投资、逐步完成。实现了配电网向大型自动控制方向发展的目标。
4.2配电网络架构的重构
城市网络改造后,规划配电网,优化一次性机构,逐步改造满足配电自动化要求:a.增加配电网的主线直径,以满足城市发展和网络重建负荷转移的需要。b.分割原始树形网络,以减少故障与断开之间的距离。c.采用开环式环形电网架构,将电网的可靠性提高到N-1,重点客户的可靠性提高到N-2。d.网架结构应满足城市开发建设的要求,预留一定的网架扩建空间。e.尽量使交换机无油,免(少)维护,小型化,并使其具有自动控制界面。f.尽量使配变靠近负载中心,减少低压电网。
5结论
电力企业配电网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电价机制还没有将电力供应的可靠性与电力供应的质量联系起来。考虑到电力公司的经济效益,可以逐步实施,先完成一些工作,然后逐步提高配电网的自动化程度和供电部门的管理水平。随着我国电网市场化和电价体系的不断完善,配电网管理体系(DMS)必然是配电网未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