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社科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环境

1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家族的新成员,其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是物质文化遗产的术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各种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以人为本的技能、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技能及相关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随着环境、自然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各群体和团体不断创新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激发人类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和审美习惯“活”的显现。它依靠人本身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巧为表现手段,以身口相传为文化链。“活”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传承过程尤为重要。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始终依附于当时或实用或观赏艺术的物质(产品)。如陶瓷、家具、饰品等,这些物品上的图案、工艺应用等通过流通、传播技艺、文化。如今,由于许多传统物品不再适应现代生活的应用,大多以观赏和收藏为主,参与流通的基础减少,传播自然越来越困难。我们认为,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将传统与时代产品相结合,将文化附着在现代消费者可以接受的物质产品上,进行流通。二是提倡大传播。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以口碑等传统方式在相对狭窄的范围内传播的。圈子在行业内,越来越少的人知道,这个团队越来越年轻,年龄越来越大。要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播,就要扩大观众队伍,吸引年轻一代,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实现大传播。比如微雕,微雕。微雕,微雕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细为特征的独特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靠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所以人们也叫它“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章”之妙趣。微雕的呈现比象牙粒或头发上刻了多少东西。很多人通过展览、书本了解,真正看到和收藏的人很少。为了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这种濒临灭绝的技能,让更多的人惊叹于它的魔力,我们试图设计微雕艺术手表。微雕艺术手表展示了《兰亭序》、《孙子兵法》、《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著名文章。它还展示了中国传统的经典图案,如龙凤吉祥、富贵万代、如意吉祥等,这些图案是几万年前用猛犸牙雕刻而成的。每一件作品都让大师们的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将微雕技艺融入到先进的制表工艺中,在方寸的表盘之间刻下成千上万的图像,从小到大,有一个独特的洞手表为载体,传承古老的微雕绝学。我们原创的古钱币手表,被古钱币鉴定大师王贵辰称为:绝、高。他说,这种应用比一般的纪念册形式更有创意,更容易推广古钱币文化。有些传承人,往往是一门独特技能的独家掌门人,如果不加以拯救和传承,就会被拯救和传承,“人亡艺绝”。所以,一定要把“独家掌门”作为价值的体现,也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价值。

3.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因素

世界上的一切都不是孤立的。对于一个特定的对象,总有一个由几个条件和因素组成的系统,包容它,影响它。我们称之为环境。环境为主体提供生存所需的各种资源,并相应地制定了许多规定和限制。任何人类活动都离不开环境的支撑和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特点,构成其传播环境的主要因素应为地理和人口。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改造世界的行为与地理环境相反,必然会留下痕迹。考察人类文化的发生和传播,特别是在讨论独特的、历史性的文化遗产时,必须从最基本、最原始、最不可改变的自然环境中进入具体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如何参与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环境?事实上,如果一个单独的地理环境不与人类因素有关,那么它只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现象,不能进入文化的视野。只有与人结合,注入人类愤怒,地理环境才能干预人类活动。必须承认,人口分布和地理环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可持续发展。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