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完善部门预算管理的对策
(1)推进全面预算管理
与其他部门不同,教育部门的预算具有独特性。在满足基本收入和支出后,应给予教育部门更多的自主权。在教育部门,要加强对部门预算的认识,加强预算执行,加强刚性管理,激发教师参与学校预算管理的积极性,维护学校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重点项目资金支出必须经集中领导批准,严格按照预算项目信息执行,避免“先用后算”、建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使预算精细化、全面化,促进预算管理的发展。
(2)加强财务管理
1、加强内部“收支两线”管理
随着教育部门收入的多样化,教育部门收支项目的增加,现金流量相对较大。部门编制预算时,需要参考去年的各种收支记录,分析今年的不确定因素,科学地将各种记录纳入预算。目前,学校预算较大,应按照权利和收支利益统一的原则,建立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和集中会计的内部机制。采用收支匹配的方法,计算各种收支预算,合理安排收支比例,充分考虑教学因素,激发学校教学的主动性。
2、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
建立责任调查制度,按照管理水平向具体管理部门、单位和负责人落实收入、费用和责任。学校积极发现预算管理制度不合适,然后进行适当修改,明确部门收支项目和外部收支决策的权利。
3、实行部门预算和中长期规划方法
总体预算前,各基层部门应提前做好预算准备。教育部内部工作部门应尽快安排和规划部门年度任务中心,特别是学校扩建、实验室设备更新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大型项目需要更多的资金,需要提前安排。在综合规划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预测进行适当调整。通过高质量的预算,积极促进教育部门的快速发展。
4、加强预算执行控制
通过精细化预算和精细化管理,减少教育部门的一些日常消费,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改善学校建设和学习环境中,努力培养大量高水平人才。部门预算后,预算经上级批准,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资金获取方式。支持国库支付的地方学校只能按照国库支付局域网预算进行。如果要调整,需要向国家有关部门报告统一审批调整,提高了预算的透明度,改善了学校的财务环境。实施部门预算不仅是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更是财务水平的提高。实施部门预算改变了传统预算的编制,解决了预算无法实施到具体项目中的问题。部门预算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中,确保项目所需资金能够及时实施,处理预算人员遇到的管理问题,提高预算人员的个人素质要求。实施部门预算,改变财务管理思路和方法,在制定预算时结合新情况进行合理预算。
(三)零基预算项目实施
零基础预算是在编辑预算时,从起点重新审查所有支出项目。教育部门的零基础预算重视工作的客观因素和实际内容,提高了预算的可行性。实施部门预算,采用科学方法调整预算结构,可以更好地解决传统数量增长等问题,防止预算编制方法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为了提高部门的预算水平,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标准化的策略来改善单位的预算管理,确定收支的整体实施计划,需要全面准确地分析成本和效益。支出分为核心需求和项目需求两类。核心需求预算包括人员成本预算、个人和家庭补贴支出预算和公共支出预算。项目需求预算包括教育发展和建设项目,如采购费用、学校建设、教师建设、基础建设等。实施零基础预算,建立完善和标准的项目预算管理。
(4)预算编制要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
资金预算主要是将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产业的发展。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按优先顺序排序,优先安排急需可行的项目,实行专项项目滚动预算和可行项目,原不能安排的项目将自动滚动到下一年。建立科学的预算申请、许可、执行和考核工作制度和流程。预算管理应公平、公正、公开。在编制预算的基础上,编制教育相关的长期项目,制定项目支出的中期预算,保持预算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5)积极争取资金支持
教育部门经常出现资本预算不合理的情况,这与教育部门的资本供求有关。《安徽省教育部门预算实施办法》第六条至第十条明确提出省级预算实施综合预算管理。如有特殊情况,可申请增加支出预算。
(6)增加绩效评估和资金整体规划
《安徽省直教科文部门预算实施办法》(实施)明确指出,要建立长效绩效评价机制,坚持财政统一安排与部门自主安排相结合。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将部门资金与工作目标联系起来,与工作绩效联系起来。行政机关可以选择重点项目进行预算公开审查。部门预算实施后,教育部门的所有财务收支都应纳入预算管理,实现资金的统筹利用。这有助于资金的整体调控和分配,能够有效匹配财务会计,会计能够及时核实预算状况,通过统一管理、分级调控、集中核算合理分配资金,有助于提高资金利用率[2]。采用节约奖励、超支惩罚的奖励制度,避免各部门争夺资金,加剧资金短缺的矛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