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雇佣工”地位的产生
面对现实困境,农民只能依靠自己,用弱者的武器反抗现实社会。外部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他们走的每一步都充满了风险。然而,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铤而走险,自谋出路,选择在城市工作,以获得生活所需的货币。农民在城市工作也对农村产生了各方面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的身份也从一维的“农民”变成了二维的“工人农民”。农民在城市工作主要是为了改善他们的生计状况,这也表明原来的生计模式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农民对城市生活的渴望也表明他们对现有生计模式的否定。因为农民在城市工作是被迫的,所以农民的生计模式也是被迫改变的。虽然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如今,农民工问题越来越严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问题是工资低,拖欠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事实上,农民在城市工作是为了获得生活和发展所需的货币,希望有一天能像城市人一样生活,简单地说,就是成为一个“城市人”。然而,实际情况是,他们根本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城市的“雇佣工”,在很多人眼里仍然是“贱民”。
农民之所以能在城市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现代农业技术的作用。现代农业技术可分为“节约劳动型”和“节约土地型”[4],其中,现代农业机械和农药属于第一类,种子和化肥属于第二类,农田灌溉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节约劳动”技术具有节省时间和精力的作用,可以提高农业劳动效率,有时间外出工作;“节约土地”技术可以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率,使农民获得足够的口粮,不用担心粮食问题,使农民可以放心外出工作。此外,随着现代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时间对农民的限制也在逐渐减少。例如,在过去,除草剂必须在种子发芽前使用,而新品种的除草剂可以随时使用,从而减少了农业时间对农民的约束。可见,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为农民外出打工创造了有利条件。一般来说,现在的农民分为两类:一类是农村务农的“雇佣工”,另一类是城市务工的“雇佣工”。通过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城市和市场控制了农民。农民已经被纳入市场体系,无法继续维持以前的自给自足生活。由于农民作为农村发展的主体正在经历变化,农业文明也将受到严重影响。技术文明围绕着农业文明的方方面面,技术进步和经济进步的要求最终将宣告农业文明的消亡。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城市和市场分别成为现代农业技术的受益者,而农民总是被排除在受益者之外。因此,在实践层面上,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制定适合农村的扶持政策和发展政策,确保农业生产数据市场的稳定,降低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增强农民对市场的抵抗力,使农民真正成为受益者。此外,我们还需要重视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尽快偿还他们的国民待遇。总之,就是要改变农民的附属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最终成为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