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路线选择的影响因素
与美国和日本一样,中国的农业技术进步必然遵循诱导性技术创新理论,但中国正处于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技术进步不仅是农业发展本身的问题,也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关。因此,在深入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国当前发展需要的农业技术进步路线。目前,我国耕地面积约1.22亿hm2,比1997年的1.30亿hm2减少800万hm2,每年新增建设用地使耕地至少减少26.67万hm2。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0.11hm2减少到现在的0.09h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中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200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8%,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38%(刘辉,2009)。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农业技术进步还有足够的空间。与美国和日本相比,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需要考虑更多、更复杂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市场限制
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大多数工业产品是人们满足温饱后提高生活质量所需的产品。与工业产品相比,农产品需求具有较低的收入弹性。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食品的相对需求不断减少(赵伟,2008)。因此,农业作为生产部门,其产品在商品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生产者特别是普通农民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量的热情固有不足,阻碍了农业技术的进步。
2.工业部门吸纳就业能力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首先实施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确保战略的实施,还实施了农产品统一采购、城乡分割户籍制度和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制度。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工业部门的发展。然而,由于重工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其吸收劳动力的能力非常有限,工业部门的快速扩张并没有使太多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导致中国的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工业部门缺乏吸收就业的能力限制了劳动节约技术进步的实施。
3.农业具有稳定就业作用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的大量工人失业,导致社会不稳定。在中国,许多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停产或倒闭,但没有造成大量失业的社会问题。原因是这些企业的工人大多是农民工。失业后,他们没有留在城市,而是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虽然农民工的回归增加了农业隐性失业的数量,但解决了城市的就业矛盾。因此,在中国,农业本身也起着“就业稳定器”的作用。节约劳动技术进步将削弱农业的功能,增加社会不稳定的风险。
4.面临食品结构升级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不再满足于谷物热能食品的消费,而是逐渐转向肉类、鸡蛋、牛奶等产品的消费。但生产1公斤牛肉消耗8公斤粮食,生产1公斤猪肉消耗3~5公斤粮食,对粮食生产造成新的压力。因此,食品结构的升级对稳定和增加粮食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大力实施土地节约技术进步可以有效地促进食品结构的升级。
5.区域发展不平衡
中国幅员辽阔。由于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的不同,农业发展也存在很大差异。东部地区工业发达,农业劳动力转出比例高,农业技术发展充分;中部地区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农业劳动力转出比例低,劳动生产率低,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水平低;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西南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人力资本水平低,农业劳动力转出比例很低,基本处于传统农业阶段。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作用的差异,要求农业技术进步因地制宜,重点选择劳动节约型和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型。
6.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
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导致耕地分散经营和规模低,不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目前,我国农村户均耕地面积约为0.46hm2,距离能有效利用现代农业投资、实现企业管理最小规模的10hm2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限制了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给农业劳动节约型和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二、政策建议
综合考虑上述影响我国农业技术进步路线选择的因素,提出四项政策建议:
一是以农业技术为公共产品,加大国家对基础农业技术的投入,弥补私营农业生产者技术创新动力的不足。同时,建立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使农业技术尽快应用。
其次,在农业技术进步类型的选择上,一般应促进化学和生物技术,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缓解人口增长和食品结构升级对粮食产量的压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同时,认真稳步推进机械化技术,延缓农业劳动力解放,保持农业劳动力释放数量与新就业岗位的基本平衡,维护社会稳定。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东部地区同时实施劳动节约型和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中部地区重点推进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适度推进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西部地区重点推进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暂停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四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创造适合大规模土地经营的法律政策环境,培育具有企业性质的农业生产市场实体,通过市场机制和现代管理加快农业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