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工农业论文

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

美国和日本农业技术进步经验

技术进步是指同样多的投资可以产生更多的产出,或者产出不变,投资减少。农业投资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和土地,因此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是替代这两个要素。

(1)美国农业技术进步

美国耕地面积约1.97亿hm2,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13%;人均耕地0.7hm2,是世界人均耕地(0.23hm2)的2.9倍。人均耕地面积远高于世界水平,决定了美国农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少地多”。20世纪40年代,美国工业化之初,90%以上的人口仍生活在农村。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农业劳动力在工业部门高工资和城市生活的吸引下逐渐转移到城市。农业劳动力的减少使得美国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生产方式逐渐用畜力代替人力。到1860年,美国农业劳动力的比重约为63%,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以畜力为主的半机械化。南北战争后,美国工业发展迅速,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迫切需要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在此期间,以蒸汽机和内燃机为代表的工业技术革命成果应用于农业,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效率(刘清民和黄娟,2008)。1850年,美国一名农业劳动力可供养4.7人,1910年,供养人数达到8.1人。两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了美国的工业生产规模,进一步增强了农业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加快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农业机械的进一步应用。1950年以后,随着电气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逐步应用,农业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业劳动力释放更多,形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又一高潮。数据显示,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农业劳动力占比为2.1%,增加值占比为2%,劳动生产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土地价格的上涨,大量的耕地变成了工业用地。为了弥补耕地减少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相关产业的原材料需求,农业技术的进步逐渐转向化学和生物化,以提高土地单位的面积产量。1950-1970年,美国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投资增加了3.2倍,建立了完整的农作物种子、家禽畜种的栽培、繁殖、加工和销售体系,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2)日本农业技术进步

日本耕地面积551.47万hm2,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0.4%,人均耕地0.05hm2,具有“人多地少”的特点,土地供应弹性低。1950年,日本的城市化率约为37%。然而,在此基础上,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本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日本缺乏土地资源决定了其农业经营规模较小,生产率的提高主要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1950年以前,日本工业基础薄弱,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很迫切,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它没有像美国那样机械化地提高农业生产率,而是采用了以化肥、农药为主的化学技术和以农作物品种改良为主的生物技术,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从而突破土地规模对农业产出增加的限制。到1985年,日本每公顷耕地化肥的平均使用量已达到430.4kg,同期,美国每公顷耕地化肥的使用量仅为93.7kg(张西华,2004)。同时,日本还加强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引进了保温育苗技术,大大提高了土地生产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逐步调整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战略。在不断扩大原有城市规模的基础上,1955年颁布了《镇村合并促进法》,采取村镇合并建设新城。同时,一些产业不断向小城镇转移,提高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经过20年的发展,日本的镇村数量从1950年的10411个减少到1975年的3257个;城市数量由214个增加到641个(新华社,2002)。随着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农业,劳动力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日本开始应用小型农业机械,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并逐步向大规模经营转变。日本农民数量从1960年的605万减少到2000年的324万。

从两国农业技术进步的经验可以看出,在农业现代化初期,由于“人少地多”和工业部门扩大对劳动力需求的现实,劳动力成为相对稀缺的因素,采用了以机械化为主的劳动节约技术进步;后期,由于工业发展带动土地价格上涨,土地成为相对稀缺的因素,采取了以化学和生物化为主的土地节约技术进步。根据我国“人多地少”和工业部门不发达导致农业劳动力吸收能力不足的现实,日本首先采取了以化学、生物技术和精耕细作为主的土地节约技术进步;随后,由于工业部门对农业劳动力吸收能力的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短缺,逐步采取了小型机械化的劳动节约技术进步。可见,两国农业技术进步类型分为劳动节约型和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路线是各发展阶段主导类型的选择。按照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的诱导技术创新理论和资源禀赋是决定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当生产要素相对短缺时,其边际生产率会提高,价格也会上涨。因此,生产者将寻求使用节约这一要素的技术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诱导技术创新理论总结和阐明了农业技术进步的本质,但实际上,技术进步的类型应该由相应的原因引导。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是在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发生的。二元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并存。工业部门劳动力的实际工资高于农业部门,形成对农业劳动力的吸引力,使农业劳动力不断转移到工业部门,完成向一元经济的转变。如果没有工业部门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农业劳动力就不会大幅减少,也不会诱导农业部门取得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是破解土地规模对农业产出的限制,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的需要。农业产出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食品结构升级和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影响农业技术进步路线选择的主要现实原因是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稳定生产和增加生产的需要。两者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不同,决定了农业技术进步发展阶段的主导类型。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