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稻鸭共生技术推广项目。该项目被列入2007年安徽省重点科研项目,主要通过稻鸭共生促进生长,达到促进水稻生产、促进生态平衡、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今年,示范基地建设面积扩大到1.12万亩,好鸭22万只。据调查测量统计,每亩水稻成本增长近170元。
2、全面开展科技创新试点乡镇工作。2007年,我局积极指导和配合华阳镇实施科技创新试点乡镇工作,在棉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合成威农业综合开发、温室蔬菜基地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效工作。
3、推进新产业“黑鱼集约化养殖”试验,培育我县水产养殖新增长点。今年试验示范面积38亩,成鱼38万斤,产值240万元,市场前景良好。
4、实施“特种水生蔬菜种质驯化和产业化发展”等野生水生蔬菜综合开发项目。在安农大学的参与下,“土虾”人工繁殖和产业化发展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人工种植。经省农业大学专家初步测量,亩产500斤,亩产5000元,进一步试验示范。该技术可在我县沿湖低洼圩田全面推广,真正实现避灾农业、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
5、重点培育新型农民,开展科技培训和宣传工作。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具有文化、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新农民,本着“方便、易行、实用”的原则,加快农业科技进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一是与省农业科学院、安全农业大学、市棉花科学研究所等高校近20名专家建立合作关系,为科技家庭和科技培训提供人才保障。二是开展新型农民新技术流动培训班30(场)次。培养了3000多名“专业农民”。三是开展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转岗)培训300人次,使每人掌握外出务工技能或特种养殖技能,年均收入增加1000元。同时,我们还制定了《2007年科普宣传工作方案》、根据《2007年科技法制宣传工作计划》的要求,利用电视、报纸、网络、数据分发等方式开展科普宣传工作。今年发放科普资料2万份,科技实用技术光盘70余盘;通过科技信息网转发科技法规和政策10余项,科普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近100项。
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支持下,我县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与全市兄弟县一样,存在以下问题:1、县级科技实力相对较弱,创新能力不强,难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县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队伍不稳定。3、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不足,基层科技工作环境不够优化。4、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家庭农民基本上是老、弱、妇女,科技意识不够强,难以接受新的科技知识,科技成果转化面临难以实施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为此。一是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对农业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农业科技项目宣传,提高国家科技意识;二是建立市县联动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工作,围绕市县特色开展农业科技项目建设;三是加强农业科技资金支持,市局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农业科技工作,加强财政支持,县科技部门也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开展农业科技工作;四是引导部门联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积极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树立现代农业示范模式,确保各示范园区和示范点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周边农业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点在农业效率和农民收入增长中的主导、驱动、集成、示范和综合作用。
2008年,农业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首先,市局要继续加强与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合作,重点示范“三代超级水稻”和先进适用的新栽培技术在全市的应用和推广,引导农业共性技术研究、示范和应用取得新突破;提高全市农业科技水平。二是大力引导和支持高山蔬菜、中药材、优质水产品、草食畜禽等区域性产业。三是积极组织开展我市沿江棉花高产栽培技术、油菜高产技术、大水面高产养殖技术等农业主导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四是加强科技项目申报指导,积极组织实施省科技部门开展的粮食丰产科技项目、科技扶贫、科技富民强县项目等重大项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五是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宣传推广活动,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技三农村活动等科技惠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