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一直是老师和学生头疼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花了大量的精力来指导写作,花了大量的精力来纠正作文,但学生害怕上作文课,也害怕写作文。学生作文教学水平低已成为长期困扰作文教学的严重问题。通过反复研究和反复思考,总结了一系列有效的写作教学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1.基于学生的人格心理差异,写真话发展素养
基于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差异,小学生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具体经历,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经历。符合中国课程标准,倡导作文讲真话、讲真话、表达真情的精神,对提高小学生的汉语素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文要让学生“写下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真诚感情,努力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独特感受”。为了实现这一培训目标,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1 培养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局限于“教师作文”的狭小世界,这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出个性风格。教师要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容忍学生的一些问题和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克服和成长,让学生的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让不同的“我”在作文中生动充分地展现出来。
1.2 培养学生写真情感的作文。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在作文训练过程中,要提倡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在训练方法上,要强调:(1)只定范围不命题。让学生有话要说,鼓励学生在一定范围内从生活中找到材料,写出真实的感受;(2)注重表达,但不限于风格。鼓励学生突破常用风格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地表达新鲜思想;(3)不限篇幅和篇数;(4)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和真实事物。
1.3 培养学生作文有新意。个性化作文不仅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把身边的琐事写成“典型”、写出新的想法。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时刻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对生活的感知需要长期逐步培养,教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引导。一旦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受生活。引导学生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作文就不用担心没有新意了。
2.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写童话发展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东西。”小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得更早,他们经常用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中的事物。童话作文可以用它的优势来激发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因此,培养学生写童话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而且符合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
2.1 提供想象条件,鼓励大胆的幻想。儿童作文的内容涵盖了学生所有的生活和空间。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可以反映在童话故事中;学生的喜怒哀乐也可以反映在童话故事中。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不同的角度选材。在训练中,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自由想象和独立思考的情境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就没有那么多规章制度的限制,学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2 教会构思方法,提倡个性表达。童话往往以迷人的情节吸引人,所以在训练学生写童话时,要注意巧妙的构思。同样的新主题,如果构思不好,就不会吸引人。童话语言是独一无二的,写童话比写普通叙事在发展学生语言方面有优势。其次,童话是学生内心思想情感的真实体现,体现了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个性化。
3.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写真作文
3.1 教学生观察生活。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作文训练是了解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通常,我们应该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美丽的人和事。如观察农村和街道的重大建设和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卉、日月星空
3.2 组织学生参与生活。有意识地组织活动,让学生积累更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也关系到作文主题能否在引导学生了解生活的过程中得到深化。比如组织学生开展“他真行”等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巢湖、教堂、小凤寺,深入田间观察美丽的油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