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德育渗透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教师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
小学生心理、思想、逻辑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此时,将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渗透到德育教学中,可以纠正小学生对生活、人和事物的错误认识,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趋势,从学习之外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学生。人的语言和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内心的状态。如果一个学生在与其他学生玩耍和交谈时过于关心和担心别人无意的笑话,说明学生内心过于敏感,可能会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教师在德育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首先,学生会对自己的行为和性格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教师会更客观地看待学生的行为,不会将违反课堂纪律的小问题扩展到道德层面的大问题。
2.有利于德育的顺利发展
许多学校的德育仍然采用灌输模式向学生讲理论。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性格和年龄特点,被动接受教育很容易导致他的叛逆心理。即使他们知道老师说得有道理,他们的行为也完全相反。基于此,教师应将心理健康的内容无形中渗透到德育中,摒弃传统简单灌输的教育方式,通过引导、宣泄等方式释放负面情绪,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与老师沟通。这样,老师的角色很容易改变,成为朋友为学生解决问题。当学生感到心理平等时,他们自然会放下心理防御,愿意主动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和思想。
二、心理健康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
1.德育心理健康渗透缺乏指导,两个学科不同,如果你想让心理健康无形中渗透,必须跨越学科界限,找到心理健康和德育的共同点,两者的相似性作为渗透心理健康和德育的联系点,避免让心理健康渗透显得突然。
2.学校缺乏整合不同学科的教育工作者。一些小学没有德育教师,而是让政治教育部的教师担任学科教学。然而,他们在心理学领域并不专业。他们通常不在教育的第一线,与学生相处较少。师生之间不了解,关系不熟悉。只是德育的发展受到阻碍,心理健康的渗透是不可能的。其他学校让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担任德育教师。他们确实有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基础,但实践经验严重不足,无法给予学生良好的心理咨询。
3.心理健康渗透缺乏环境支持,小学只有一线教育教师知道如何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即使学生家长或学校领导可能不了解儿童心理学的应用,缺乏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心理健康与德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