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突破常规,在教学中采用创新教育方法
首先,在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措施和手段。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创作绘画的动机往往非常简单,他们经常选择画自己喜欢的东西。在他们的绘画过程中,“葫芦画瓢”的模式非常普遍。这种缺乏独立性的绘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鉴于此,教师应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采用“一命题多表现”的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刮风”一章的内容教学中,如果按照以往的模式进行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风”的自然现象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但如果用笔画出来,就有限而不令人满意。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刮风时,院子里的花草有什么动态表现”。通过老师形象的引导,学生们突然觉得“风”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现象突然变得非常生动具体。即使是小学生也可以提起自己的画笔,画出自己对“风”的感受和想法。其次,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便利条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简单教学手段的限制,艺术教学中许多感兴趣的内容最终变得味同嚼蜡。多媒体引入后,原本抽象难描述的知识点突然变得生动活泼,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也变得自然。
(2)为学生构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情境
在为学生创造创新思维能力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美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为学生营造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相应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在禁锢、没有发言权的课堂氛围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幻想”。因此,创造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非常必要的。在自由无阻的氛围中,学生身心放松,心情舒畅,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火花“四处迸发”。学生总是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各种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达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各种简单的道具和装饰品,为学生创造一个热带丛林的环境。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小学生对绘画的兴趣突然被激发出来。每个人都有很多关于“热带动物”的想法。创新思维的“大门”成功打开,后续教学任务变得简单易操作。
(3)在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评价机制必须反映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评价对他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是激发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源泉之一。鉴于此,评价机制必须放弃以往的单一标准,但应体现全面性和科学性。学生的评价应该不拘一格,无论是创作灵感、创作意图还是绘画技巧。
二是积极引入评价体系中的竞争激励机制。小学生很有竞争力,喜欢和别人比较。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积极良性的竞争氛围中互相追逐,形成良好的竞争互动意识。在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专门的时间对反映创新思维能力的绘画进行评价,对创作者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树立榜样往往对小学生的教学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