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伯拉罕·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需求层次理论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需求层次理论中,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仍存在一些不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师工作的顺利发展。
1. 合理化教育手段,满足学生的安全需要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绝大多数家庭已经解决了衣食住行等问题。因此,学生的生理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随之而来的是对安全需求的追求。马斯洛将安全需求解释为对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恐吓、焦虑和折磨、秩序和法律的需求。如果这种需求得到满足,人们就会有安全感,否则就会有威胁感和恐惧感。他还指出,孩子们对安全的追求比成年人更明显。因为当孩子们遇到危险时,他们不善于隐藏自己,他们会有强烈的恐惧反应。“孩子们对威胁或危险的反应更为明显。原因之一是他们根本不抑制这种反应...如果孩子突然受到干扰,或其他异常感官刺激的惊吓,或被粗鲁对待,他们会全力以赴做出反应,仿佛遇到了危险。”
在大多数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并不少见,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种是直接伤害学生的身体,另一种是侮辱学生的个性,另一种是伪装的体罚学生。体罚和伪装的体罚会对学生造成直接的人身伤害,但也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伤害。
安全需求作为一种低层次的需求,是其他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只有有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学生才能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因此,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避免体罚等行为,用正确理性的手段教育学生。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端正思想认识。教师惩戒教育不应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而应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为目的。其次,教师要调整心态,冷静思考对策。遇到紧急情况时,避免用暴力等过度手段解决问题,做出理性决策,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状态。
2. 教育形式人性化,满足学生爱与归属的需要
当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时,对爱和归属的需求开始控制人们的动机和行为。马斯洛认为,在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的基础上,每个人都会有一种被他人需要和接受的倾向。他们开始渴望与他人建立友谊,在自己的团体中找到一席之地,并不遗余力地实现这一目标。如果爱和归属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就目前的中小学教育而言,许多教师对自己的责任并没有清楚地理解。他们普遍认为,他们唯一的责任是教学,教师只是理论知识的灌输者,是教育计划的实施者,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学生也认为获得高分是获得教师认可的唯一方式,作为他们自己价值的表达。这将导致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为了获得教师的认可和表扬,他们认为同龄人是对手,甚至是敌人,在学习中缺乏合作和帮助。从长远来看,班级将形成一种缺乏人文关怀的学习氛围,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和扭曲的关系。这种极端异化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对爱和归属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在整个班上并不感到温暖和友谊,而是感到冷漠和孤立。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改变以往固定僵化的教育形式,以人性化的教育模式满足学生的爱与归属需求。首先,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教学以外的深厚感情,用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满足学生的爱的需要。教师不仅要热爱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尖子生,还要关心表现平庸的后进生,帮助他们纠正自己的缺点,发掘其他优点和优势,鼓励他们进步。其次,教师要努力打造良好的班级群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满足学生归属的需要。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各种班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增强班级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和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