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师科学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对接的研究是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多层次讨论。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高等教师科学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的关系,使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
“高等教师科学课程与小学科学教育对接的研究”将根据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正确判断其发展规律,是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的意义。其内容主要包括:
1.小学教育专业培训目标研究。从满足小学科学教育需要的角度,探讨小学教育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结构。
2.小学教育专业科学课程体系研究。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科学课程的构成和比例关系,以及相关科学课程的标准和实施方案。
3.科学活动课程研究。一是通过开发校本活动课程,将原有的科技节、兴趣小组、学生社区等课程系列化。二是根据学校现有设施和学校建设发展,建设科学实践基地,在百果区、百草区、天象馆等区域建设“科技园”,供学生观察、实习和使用。
4.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和研究。探讨小学科学课程知识的整合、方法的渗透、实验规范的指导、探究技能的显性训练等。
5.与小学的合作和互动研究。探索高等教师与小学新的合作交流机制。一是拓展实践基地,为师范生观察和体验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保障;二是聘请小学科学教育名师指导未来教师的方法、案例分析、综合实践设计指导;三是高等教师参与小学相关课题和教学实践的指导和研究。
6.高等教师科学课程的学习评价研究。一是突出小学研究等研究性学习过程在学习评价中的作用;二是充分体现学生在专题实践、小学科学优秀课程观察、科普宣传等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此外,我们还应该在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和科技教育活动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选择几所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小学作为实验学校进行研究和探索小学科学教师的入学培训和职后培训。同时,加强师范院校与市、县(区)教学研究机构的联系,创新师范院校教育实践模式,开展各种教学研究竞赛,为师范生观察和体验小学科学教育提供积极帮助。
因此,在不断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要用先进的前瞻性理论武装头脑,引导实践,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实施新颖、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产生积极的整合效果。
一、课程设置
目前,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和综合趋势日益明显。2002年,中国启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的设置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对于高级教师来说,必须打破学科之间的障碍,整合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结构,建立相应的综合课程体系。因此,这些科学课程应突出实用性、实用性和及时性,使学生通过学习开阔视野,提高对科学问题和科学知识的情感,使学科知识从封闭到开放,提高学生的能力。一方面,我们强调高级教师课程应适应小学教育综合趋势,打破学科之间的障碍,整合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结构。另一方面,研究注重小学教育科学课程的实践,增加小学教育的实践情况,为师范生尽快理解和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创造条件。
为此,一方面引导教师加强对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在五年制教师普遍没有科学教育专业的背景下,探索未来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的实践路径,在四、五年级开设了新的科学教育选修模块,包括:科学课程与教学理论、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生活科学、实验教具制作、文化地理等课程。
二、课程实施
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应更加注重师范生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不仅应贯穿于专业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而且应融入到师范学习和生活的整个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各种研究学习活动。小学教师的培养应更加注重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实验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以反思为出发点,加强学生研究素养的培养。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研究素养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走出教学标准,不断反思教学,使教学过程以人的发展为基础,服从和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一方面重视教师和学生在高科技课程学习活动中的思想、方法和方法的反思和实践,另一方面以教育和实习为契机,反思教育理论在教学实施中的体现和探索。
此外,加强第二课堂活动,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实践。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除完成课程计划规定的科学课程教学外,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无线电测量方向”兴趣小组;开设“纳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科学教学目标和方法”、“非线性科学介绍”、“健康生活”等科学讲座;组织“科普知识竞赛”、“项目操作竞赛”、“学生创意实验竞赛”等科学竞赛;此外,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和科学教学计划,参加全国和省级学科组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取得良好成绩。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我校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
三、课程资源
高等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落后于小学教育现状和人才培养规范,不适应教育需求是不争的事实。本研究试图探索高等教师与小学和社会机构合作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资源。一方面,我们试图打破师范与小学的传统关系,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让师范生更多地参与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以“教”带“学”,以“练”促“学”。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基地的拓展和教研的共享。通过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建立师范生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不同类型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共同开展师范生实习指导。积极推进和实施教研机构相关小学科学教育活动,向师生开放教学展示、专家点评观察、数据共享等。此外,鼓励师生直接参与小学科学教师培训,参与市小学科研活动,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强调职前职业一体化。
此外,要积极了解省内外其他高等教师科学课程建设的动态,积极参与科技活动的组织设计,使活动更贴近小学科学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科技论文、科学教案、科学课件的比赛,让学生亲身体验。
客观地说,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具备面向未来的科学素养。随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高等师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新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思考和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实践过程中,还有很多环节需要探索和实践。
总之,高等师范学校必须从专业建设、科研、学生专业发展等方面努力培养小学科学教育教师。要结合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情况,立足高等师范学校,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把握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规律,为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小学科学教育教师找到出路,为小学科学教育健康发展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