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很重要,但如果教师只关注学习成绩,就会导致小学生的价值错位,使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难以纠正。例如,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态度不认真,工作拖延。在观察了他们的行为习惯后,作者发现他们在生活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工作和休息习惯。吃饭时,他们喜欢环顾四周,导致一张桌子撒上米饭和蔬菜汁,吃饭时间比其他学生长。在与家长沟通后,笔者发现这些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并不好。因此,笔者对其进行了修正,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他们意识到了良好习惯的必要性。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形成良好学习成绩的基础。如果学生的生活习惯不好,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不太可能取得好成绩。习惯可以单独解释,只有在“习惯”之后,任何习惯都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形成,大多数行为习惯需要经过一个月的反复和坚持才能形成,并辅以定期的检查和监督。低年级学生年轻,认知结构发展不完善。他们对时间没有概念,喜欢玩。他们经常因为玩耍而忘记上厕所。听到铃声后,他们不知道如何轻声进入教室的重要性。因此,教师有必要提醒低年级小学生下课后上厕所玩耍,课间准备下节课需要使用的学习用品,课堂代表检查合格后才能去操场活动。每天放学回家后,都要把与语文、数学、英语学习相关的课本和作业本带回家。教师还需要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和沟通,及时报告学生在学校的不良生活习惯,让家长监督学生在家养成良好的工作和休息习惯,每天睡觉、饮食、学习和娱乐时间,家长和学生一起遵守,家长不能过度适应和溺爱孩子,应意识到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在学习之外的良好习惯。例如,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吃饭睡觉;见到长辈和客人时,要礼貌地打招呼,认真负责。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时,既要有固定的标准,又要有统一的标准。小学教师要坚持不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让学生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