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在中国,有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一个孩子享受着许多长辈的照顾,祖父母非常照顾孩子,有时父母教育孩子,祖父母责骂父母。如今,许多家庭教育注重儿童的智力,关心身体健康,但忽视了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许多事情不让孩子做,缺乏锻炼的机会,导致儿童逐渐发展依赖。即使许多父母知道他们的孩子照顾自己的能力很差,他们也不在乎,认为只要他们的学习成绩好,其他人就不重要,认为这是照顾孩子,对孩子负责。作为孩子,他们一直享受着父母和其他长辈的照顾甚至溺爱,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惰性和依赖变得越来越强烈。
在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入学率,学校普遍注重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轻视学生劳动观念和自理能力的培养。此外,中国的小学教育主要是走读,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很短。老师认为家长要负责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
结果,小学生的自理能力普遍较低,缺乏独立性和自觉性。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智力水平上有了明显的发展,但他们过于依赖父母,无法照顾自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不好很多小事。比如早上起床穿衣服、洗脸、刷牙,都需要家人的帮助,平时洗衣服、摆餐具、整理衣服都要靠大人。平时经常看到,放学后,大人在学校门口等孩子,然后帮孩子背书包。孩子们很放松;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甚至帮孩子值班扫地;有些学生早上起不来,上学迟到。他们经常抱怨父母,甚至对他们发脾气。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小学生帮助父母在家做家务。
媒体披露了一组数据,显示中国小学生每天做家务的时间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美国1.2小时,韩国42分钟,英国36分钟,法国30分钟,日本24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有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我国小学教育需要加强对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