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观察生活、做生活的解读者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很多学生认为只有浓墨重彩地展现社会生活,才是有远见的大手笔。但很少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积累和感悟。然而,纵观古今中外名著,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红楼梦》是曹雪芹对社会生活的爱恨情仇和真实反映;《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将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光芒寄托在囚犯冉阿让的现实生活中;鲁迅的《呐喊》、《犹豫》更多地写下了自己现实社会、人性呼唤的真实道德呼吁。这些不厌其烦的作品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受到广泛赞誉,是因为作家善于从生活中汲取材料,关注身边的事情,观察生活,体验和感受生活。然而,我们的学生却犯了对生活视而不见的弊端。经常不知道该写什么,或者缺乏个性,跟着别人走。在本次个性化作文教学策略研究中,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从自然、生活等角度观察,观察周围的人,注意周围的事情,欣赏周围的场景,让学生紧紧拥抱生活,认真感受生活的真实和美。例如,在以“感受自然”为主题的作文中,大多数学生描写单调、苍白、无力。没有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真实亲近感。当时春暖花开,我带领他们走进大自然,观察春天。但学生们不知道该观察什么,如何观察,我引导他们观察嫩草、善良的鸟、盛开的野花、赏花的人等,让每个人都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复苏、春游的喜悦。
2、感受阅读中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生活,积累素材
“问运河这么清楚,为了有活水的源头”。青少年要培养多读书、好读书、好读书,不断丰富思想,提高文化水平。平地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写不出好文章。毛泽东在市中心读书,匡衡挖墙偷光,孔子“魏编三绝”。这些故事都印证了“读书破万卷,写作如神”。只有多读书,写作的源泉才不会枯竭,生活的渠道才会更清晰。我呼吁学生阅读现代作家的散文,做读书笔记,引导学生感受作家的情感,从作家对生活的感受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或者多关注时事新闻,增强社会道德感。比如在广州女孩小悦悦的素材中反思人性道德,激发对社会的折磨。在“感动中国”的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性美的影响,为学生作文积累了间接的写作素材,成为个性化作文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