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教育中,开展科学课探究活动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思维活动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然而,我国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低效率是困扰全体师生的重大问题。
一、小学科学课程探究活动效率低下的原因
1.过于注重形式
在我国目前的小学科学课程探究活动中,探究活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个别教师过于重视探究活动的形式,而不了解探究活动的意义。探究活动不够深入,只是一种形式。学生按照老师的指挥一步一步地开展探究活动,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本质上,这种探究活动的开展毫无意义。
2.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
教师准备阶段也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的课前准备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探索活动的设计,另一方面是探索材料的准备。在这两个方面的准备中,教师通常忽视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使学生在整个探索过程中经常滑倒,探索活动计划没有充分考虑课堂时间的局限性,导致整个探索活动不有序,这是由于教师课前准备不足。
二、小学科学课程探究活动效率低下的对策
1.课前设计
在准备科学课程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制定严格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以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前提,确保教学计划在实际教学中可行;其次,在教材的选择上,教师应考虑小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以教材所涉及的材料为主,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为原则,有计划地扩展教学内容,规划材料提出的时间和条件,确保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水中物体是沉还是浮”内容的探究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可以以“影响水中物体沉浮的因素”为教学目标,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在教材准备中,考虑到物体的体积、形状、质量等因素,如准备相同体积、不同重量的实验材料;或重量相同、形状不同的实验材料等,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考虑探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对准备。
2.课上探究
在开展具体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逻辑,通过实践经验完成课程目标的学习。并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根据自己想法的内容进行动手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时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小学科学课上的“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为例,老师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分组,让学生分组进行具体的操作实践,得出结论。然后,老师问学生:马铃薯的起起落落与自己有关吗?如果把水换成盐水,马铃薯会沉吗?并继续对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根据问题进行具体的操作实践,最后得出结论。在这次活动中,教师隐约在学生中建立了竞争模式。在这种氛围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牢牢吸引注意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后思考
课后延伸思维也是探索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事业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主要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应将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以致用”。
例如,在学习了“叶光合作用”课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培育植物,观察植物生长与生长环境的关系,根据课堂知识为植物生长创造最佳条件,制作观察日记,观察植物生长。
小学科学课程探索活动的有效开展对培养小学生的思维逻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综上所述,小学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课程探索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更多的解决方案,从根本上提高探索活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