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深刻指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成为科学知识的一部分。”可以看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情感教育是智力教育的补充和发展。在长期的小学思想课上,我尝试了如何利用情感教育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建立良好、新的师生关系。
一、利用情感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体现在尊重和信任学生上。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发现自己的长处,鼓励孩子不断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爱学生也要改变过去“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真正爱学生,能够容忍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用表扬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自觉克服缺点,弥补不足。情感教育对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主要是把握教师对学生的“爱”情感背景。例如,如果一个学生经常被老师真诚地爱,他会感受到每个人对他的关心和肯定,心理满足,从而发展自尊和自信,表现出积极的热情,情绪往往是快乐和乐观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情感,学会如何用高尚的情感对待他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关爱他人、友爱他人、帮助他人、团结互助等优秀的个性品质。相反,学生很容易形成多疑、敌意、冷漠、自暴自弃等不良个性特征。
二是利用情感教育促进思想道德教育
要将教师提出的要求和灌输的思想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和思想,就需要“师爱”的触动和催化。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认为教师是出于真正的关怀和关怀,学生才会对教师有信任感,对教师的意见和要求有积极的倾向,并愉快地接受他们。相反,同样的要求和意见,如果学生认为教师是故意的、恶意的,就会引起抵触情绪和行动上的抵触情绪。因此,我在思品课上这样做:
1.真诚面对全体学生
教师对后进学生的真诚热爱是转型的基础和首要条件。对于品德不良的后进学生来说,他们在家庭或学校受到的批评、斥责和惩罚往往大于赞扬和鼓励。因此,他们往往在情感上与老师相反。他们往往感到内疚、敏感和谨慎。他们常常认为老师鄙视、讨厌自己,甚至认为周围的人都抛弃了他们。对于真诚教育他们的老师,他们往往持沉默、回避或粗鲁的态度。这样,老师的教导就很难在他们身上生效。如果老师对他们表现出真挚的爱,让他们冰冷的心感到极度温暖,让他们觉得老师真诚地关心他们,尊重他们,他们就会逐渐接近老师,对老师的反对也会逐渐消除。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接受老师的教导和建议,尽最大努力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2.诱导学生模仿教师的品德
学生强烈的模仿是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教师的爱可以鼓励学生模仿教师的榜样。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模仿他们所爱的老师的所有言论和行为。
三、利用情感教育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或“母爱”,在教育中起着巨大的相互调节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快乐的学习只能是一条鱼。教师只有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标准。否则,标准低,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感觉不够解渴,导致兴趣不能提高;标准高,学生容易失去信心,失去积极学习的主动性。
1.热爱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在思维课上,老师爱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会有心灵的体验。它会引起双方的“共鸣”和“共鸣”。也就是说,我们常说,只有“感动”,才能得到“理解”的效果。
2.亲近学生是学生的情感体验
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它沟通了师生的思想,协调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一旦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期望,他们就会激起与老师的亲密关系,“亲吻老师,相信老师”,产生一种心灵的情感体验。
3.情感教育让学生放飞心灵
教师要加强学习和提高,注意在日常工作中系统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这样就不会再有高分低能或高分低德的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