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国际贸易又称商业贸易,是指跨境货物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出口贸易组成,因此也可以称为进出口贸易。对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以培养优秀技能型国际贸易人才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要以外贸就业所需的专业能力为基础,科学合理配置;依托灵活吸引人的教学方法;注重培训基地的作用;建立具有相关实践技能和较强能力的教学团队。基于上述目标,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使其学以致用。
2.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培训对象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大多是:具备熟练的英语和计算机使用能力,熟悉国际贸易的总体政策,掌握国际贸易本身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这种培训方法看似全面,但杂而不精,培训人才广泛相似,虽然定位过高,但纸上谈兵,空理论没有实践,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适应新时代,新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
2.2供需严重脱节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往往注重理论分析,不注重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入研究入研究和讨论,这使得不同院校之间的课程体系保持一致,但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多变性需求。为了让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更多地了解相关知识,一些高职院校课程过于广泛,科目繁多,最终适得其反,使学生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眉毛胡子一起抓。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分数,轻视实际操作,开设了太多的国际贸易理论。WTO综上所述,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外贸函电、报关实践等实践性专业课程涉及很少,使得学生工作时眼高手低,不能脚踏实地,很难完成相关工作和业务。
2.3教学方法过于教条
如今,许多高校都有考试科目的设置,只注重学生方法理论的学习,而忽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文件制作、报关、检查等方面,学生的实践经验完全不够,往往感到困惑,完全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实践技能和方法。对于教育部提出的,高校应积极引进外国原创教材供教师和学生学习,并逐步开设双语课程。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响应号召,实施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但其真正的作用并不令人满意。
2.4师资力量太弱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比例较大,从未亲身经历过国际贸易工作。他们只熟悉书本知识,无法把握外贸领域的最新形势。在教学中,他们只能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很难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3.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3.1以岗位需求为核心,培养实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以岗位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提高综合素质,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针对具体岗位,真正学以致用。这使得培训要加强实际操作内容,使教育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培养适合国际贸易各个环节的专业实用型人才。
3.2以就业为导向,不断优化,完善课程体系
人才主要为市场提供。不同的高职院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具体问题,开设适合自己的课程,创造独特的优秀课程。比如内蒙古包头的高职院校可以开设国际经贸专业“钢铁贸易”特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要尽量简化复杂性,区分主次性。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课程的发展。例如,删除应用作文写作课程,结合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经济学课程。有效合理地利用课程和课时。
3.3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传统教育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案例教学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动态模拟实际情况和社会背景,使学生在特定环境发展反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应用互动教学课件,娱乐教学。让学生享受课堂,爱上课堂。此外,合格的高职院校可以开展合作教学模式,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
3.4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
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缺乏理论知识,严重缺乏相关实践问题,高职院校应对教师建设更加严格,可以与外贸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派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到外贸单位学习,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学院还应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配套措施,确保教师在企业工作和学习的有效发展,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水平和学校的实力。高职院校也可以改变模式,让优秀的外贸从业者来学校进行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结语
优秀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基础和优秀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国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为了保证学生能力的提高,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言行一致,对学生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我国高职院校在选拔和就业方面要有一定的标准和严格的控制。此外,要与相关外贸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能胜任当前岗位的实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