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学前教育是儿童启蒙教育的阶段

学前教育是教育体系中最基本的部分。基础是否坚实,直接关系到儿童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幼儿时期也是儿童自身人格形成、神经发育和功能提升的黄金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教师对孩子进行合理的指导可以使他们受益最大。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学前教育小学化、教学内容繁重等诸多学习误区,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鼓励幼儿的教学方法不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无益,而且适得其反。因此,本文将详细分析学前教育中的几个误区。

一、学前教育误区分析

(1)小学化学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学前教育中最常见的误解,甚至越来越严重。家长认为,孩子在学前教育阶段多学习知识,可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在同龄人中获得学习优势。在家长的期待下,幼儿园也将其作为幼儿园招生的主要优势,以保持幼儿园的入学率。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学前教育小学化已成为近年来的普遍现象。学前教育小学化是违反儿童身心成长规律的一种方式。一方面,由于学前教育阶段儿童知识学习任务的增加,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性格培养的时间必然会被压缩,学前教育的关键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另一方面,孩子过早厌学,导致进入小学后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状态持续下降[1]。

(2)幼儿教育功利化

学前教育是儿童启蒙教育的阶段。此时,儿童在学前教育中培养个性,熟悉外界的待人处事规律,最重要的是如何以个人身份融入集体和社会。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小学教育呈现出功利主义的趋势。儿童已成为家长比较的工具,将素质教育转化为专业技能竞赛。有些孩子甚至要学习三到四个兴趣班,这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儿童兴趣爱好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年龄较小,儿童自身的心理水平不足以支持他们做出明确的兴趣选择。直接选择成人意愿的兴趣爱好往往不利于儿童潜能的挖掘和自然的释放[2]。

(三)幼儿教育溺爱化

幼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幼儿教育溺爱,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下降,这与当代儿童政策有一定关系。许多老年人把爱集中在孩子身上,这就导致了教育溺爱的表现。但关键是家长没有采取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的身心健康得不到正确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得不到合理的提高。

二、学前教育误区应对对策

(1)尊重法律,减轻负担

幼儿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教育事业,让孩子在适当的阶段做适当的事情,往往能事半功倍。首先,幼儿园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去除“小学化”,特别是对于刚进入幼儿园的儿童,应注重培养儿童的个人基本生活技能,逐步提高儿童与他人的社会沟通能力。同时,知识教学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为幼儿做作业,减轻儿童知识学习负担,将知识教学与生活教学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形成个性和培养能力,实现“减负增效”教育效果。

(2)兴趣引导,自主选择

面对学前教育急功近利的误解,我们需要家庭共同教育,正确认识到培养孩子应该遵守自己的规律,培养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应该以孩子自己的兴趣为基础,给孩子充分的自主选择,尊重孩子好奇心和自主能力的形成。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不同兴趣课时,可以仔细观察孩子对哪些课程感兴趣,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孩子尝试学习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果孩子在专业学习中厌学,家长也要及时停课,询问孩子失去兴趣的原因。另一方面,幼儿园可以设立幼儿园社区活动,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课,增强自主选择能力,充分挖掘孩子的兴趣天赋。

(3)实践指导、能力培养

挫折教育是幼儿园培养儿童身心健康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但同时也应弱化溺爱的家庭教育现象。因此,幼儿园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小组合作实践教学活动,让孩子在合作中玩游戏、学习,在小组的帮助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克服能力,有团队合作意识。幼儿园教师也可以设置“我和妈妈做家务”等实践活动,让家长参与孩子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有一定的感恩意识和做家务的能力。同时,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向家长灌输“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深远的”只有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长远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前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项目。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幼儿园和家长要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注重培养孩子的身心健康,从而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