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文化自信的内涵

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继承和创新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其文化价值取向和文化行为方式将影响中华民族未来的文化发展。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和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大学生缺乏文化信心和文化信心。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文化,是中国革命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深厚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自信的内涵


过去,对文化自信的定义往往是从心理认同的角度出发的。本研究认为,文化自信的内涵远不止于此。“知识不是一系列命题或抽象理论,而是选择、决策和独立行为的确定性。”知识不仅仅是知道什么,而是知道如何行动,从而知道如何生活。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也指出,“思想的所有功能都在于行动的习惯”。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自信作为一种信念,不仅是一种精神表象,更是一种行动规则。文化自信应包括两个方面:①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充满礼貌和自豪感;②积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文化,勇于吸收和改造外国文化,对文化发展的繁荣前景充满信心,积极探索。文化自信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勇于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践行中国精神。如果人们被视为一个系统,文化自信的产生和建立需要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文化习得A段。经过学校学习、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大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对文化形成了一定的看法。第二阶段,内化认同阶段。大学生内部完成了一定的转变,包括从感性认知层面向情感层面的转变,从本能的同理心转变为自觉理性的同理心,从强制被动的同理心转变为自觉主动的同理心。第三阶段,实践探索阶段。个人内化后,要积极参与文化实践,积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文化,勇于吸收和转化外来文化,对文化发展繁荣前景充满信心,积极探索。同时,个人通过自己的创造性行为反馈和沟通外部系统,丰富文化内容,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文化习得、内化认同和实践探索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必要阶段。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没有反映出某种文化,那就意味着他对这种文化并没有建立起完全的信心。


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是教育者对大学生的单向文化灌输,而是两者之间双向交流和反复循环的过程。社会和大学教授大学生知识,大学生也向大学和社会反馈信息,进行新的文化创新。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不是学习和记忆文化知识的简单过程,而是学习、内化和实践的复杂过程。只有这样,红色文化才能真正进入大脑,文化自信才能在大学生心中坚定地建立起来。从这个角度理解文化自信更有利于教育者尊重大学生的主要地位,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性;有利于大学生发挥主观主动性和创造力,促进红色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