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通识教育引导文学经典阅读的路径分析

通识教育引导文学经典阅读的路径分析


从根本上讲,现代社会的运作是建立在其公众文明素质之上的。就大学而言,作为一个充分启发和理性塑造的公民,学生的素质不仅体现在普通人的知识、美感和道德上,也体现在“专注”的精神品质上。“专注”也可以概括为理查德桑内特所谓的“匠心”,是指真正精通某件事的态度。在现代社会,专注仍然是一个人获得真正成功所必需的精神品质。虽然这需要封闭,效率不高,但它会迫使人们放弃各种机会,因为他们只关注一件事。专注的人可能会变得过时,但从整体得失来看,只有专注的人才能欣赏深刻的事情,有机会成为不可替代的人,取得坚实的成功。相比之下,浅薄的胜利往往摇摇欲坠,造成了“无用的灵魂”。为了培养学生专注的个性,教学设置应首先构建师生之间的高密度学术互动机制,如制度化的空间和时间,包括虚拟空间(网络平台),可以深入讨论。其他方式,如专题讲座、论坛、阅读俱乐部、班主任组织小组讨论等,填补了课时有限的不足。在培养学生致力于文学经典素质、激发主动阅读精神等方面,也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在实践中,我们选择了一些面向全校的人文社会科学通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探索了在有限的课时内与学生完整、精准地讨论各种派系、思想和时代核心问题的方法,并将知识的扩展留给了自学精神得到充分调动的学生。这意味着教学内容不能封闭在任何教科书中,不能纠缠在知识点列表中,而是要精解经典文本。在每个学时的讲座中,大量的背景阅读书目同时布局在教学中,并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在阅读、撰写报告、小论文和陈述报告后进行小组讨论。采用这种教学与指导相结合的形式,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讲解教材和机械记忆测试。因为学科的成败是基于学生的主动阅读而不是教师的课程准备,所以教师角色的指导和刺激突出,其工作量不是缓解而是加剧,在这里,教师应该树立大量的榜样来阅读经典。事实上,这门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们的收获是即学即忘的考试课程的数倍,因为它真的与经典文本相连,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真理的信念。


结语


通识教育不是将高等教育视为职业教育和课外教育,而是注重人类教育,倡导人类的整体精神世界,给予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通识教育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是在人类基础知识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特别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这必须有相当大的阅读量。通识教育是回归经典阅读,应该成为大学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的途径之一。当然,越来越开放的跨学科通识课程也可以为这种经典文学阅读奠定认知基础。


简而言之,文学经典阅读的真正实现取决于通识教育的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的真正实现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设计合理的教学改革方案和实践方法,考虑到学科的共性和个性,找到每个学科、每门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最佳契合点。这将是未来研究和思考的焦点。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