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乐记的考证

《乐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秦代儒家对乐教的专门阐述。它阐述了音乐的起源和作用,表明儒家学者对乐教的重视。


一、乐记的考证


一般认为,《乐记》的作者是孔丘的弟子孙尼,当时是战国初期。首先保存下来的《乐记》基本上是原著,汉代刘向整理古书,曾获《乐记》全书,共23篇,全部包含在《别录》中。唐代孔颖达作《礼记注疏》时,《别录》已经是轶事,而《乐记》的篇目“总存如何”。今见《乐记》只有前11篇。这11篇文章阐述了儒家乐教理论,因此被称为“务虚”;失落的后12篇文章可能记录了具体的艺术实践,因此被称为“务实”。[1]因此,现存《乐记》主要阐述了美学和谐教育的一般问题。因为《乐记》和《荀子·乐论》的汉字基本一致,所以谁先谁后,谁攻谁就成了纠纷。这也说明《乐记》作为《礼记》中的德国文章,其实是先秦儒家乐教理论的总结。孔丘整理的《六经》中原有《乐》,但听说是成渝秦始皇焚书坑儒。因此,《乐记》成为我们了解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重要材料。


二、乐的内涵


在古代,所谓的“音乐”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指音乐,还包括绘画、雕刻、建筑等造型艺术,甚至扩展到依赖、田野狩猎、美食等。但一般来说,所谓的“音乐”主要是指音乐。音乐是音乐的核心,音乐本身就是歌曲、诗歌和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音乐在耳朵里,在眼睛里”。《墨子》一书还提到,《诗经》中有“300首诗,300首诗,300首舞诗”。儒家乐教主要是教授音乐,教授诗歌、歌曲、歌曲、舞蹈、演奏、音乐理论,以及如何对待音乐和理解音乐的作用


三、音乐的产生


《音乐故事》对音乐的产生有一个非常正确的论述。它说:“所有的声音都是从人的心开始的。人的心是动的,事是动的。感受事物是动的,所以它是在声音中形成的。”它指出,音乐产生于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这是“人类情感不可避免的原因”。然而,人们的情感受到外来事物的刺激,引起变化,形成所有的声音,变成音乐。因此,所有声音的开始都是由人的心灵产生的。“音乐”是人类情感、思想等心理活动对外界的反映。《音乐故事》是关于音乐的


四、音乐的作用


《乐记》作者对乐的作用有很高的估计,认为乐的作用有很多因素。


首先,通过对古代歌曲《武术》的分析,《乐记》显示了“音乐家,像成年人”的真相。换句话说,艺术生动地表达了现实中的德国“事物”,其内容有真实的基础,所谓的“只有幸福不能是假的”。此外,音乐还有一种外部的方式,可以被人们感知到,即“度数”、“节奏”、“文采”等。因此,“乐观其深”,具有深刻的理解意义。


其次,《乐记》认为人性平静,但人性容易被外物所感动,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外物对人的诱惑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人们对此毫无节制,结果就会“人化物”,造成“存天理,穷人欲者也”、“叛逆欺诈”等罪恶。《乐记》首次将天理与人欲并举,并将其对立起来。为避免出现天理丧失和人欲横流现象,需要发挥美学教育的作用。它反复说:“乐也者,动内者也;礼也者,动外者也。“乐也者,情之不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易者也。“我认为礼仪作为一种社会形式和完善,是外加于人的,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作为一门艺术,它通过唤起人们内心的感受来感动人们,它对人们的教育作用自然具有影响和接受的特点。因此,礼仪表现为“理性”约束人,乐趣表现为“情感”影响人,在每个人的“快乐爱”中实现教育目标。不仅如此,乐的作用还填补了礼仪的一些不足。《乐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仪立,贵贱等待;乐文同,则上下和谐。虽然刚性的礼物造成了社会秩序,但用社会稳定的需要来衡量是不理想的。灵活的音乐通过刺激和维持每个人的情绪,使不同层次的社会相亲和谐。因此,乐记认为,乐不仅要感人,满足人们审美娱乐的需要,还要引导和控制人们的情感和欲望,让人们愿意承担责任,从而避免“放心”、“欺诈心”的产生。


第三,基于上述理解,乐记认为乐是“通伦理”,也是“与政通”。它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中国不同的政治形势决定了艺术的内容和风格。但音乐不仅是“感受事物”,也是现实的体现,一旦音乐形成,就会“感人”,影响人,导致相应的社会氛围。这样,社会和艺术就位于相互因果的功效链中。《乐记》说:“凡奸声感人,则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趣;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趣。表达了这一观点。所以:“声音之道,与政通”,“乐者,通伦理者也。“乐记不仅反映了政治、社会习俗等社会存在对音乐的决定性作用,而且充分强调了音乐对社会存在的反应,甚至将音乐视觉作为实现政治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音乐“能善人心,其感人深刻,其移风易俗”,“以教民平喜恶,反人道之正”。艺术、政治、法律、道德规范的作用和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同人心而治道”。因此,《乐记》认为,作为执政者,应该应对乐“以其教”。


在解释音乐的作用的过程中,“音乐”实际上把艺术放在了工具模式的位置上。由于音乐的目的是教育人,各种教育最终服务于社会伦理和政治,所以音乐的思想内容是第一位的,艺术形式是第二位的,因此,音乐提出了著名的艺术评价和艺术创作标准――“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这一标准不仅成为后代的艺术标准,也成为人们其他实践活动的一般标准,影响很大。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