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建设
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应该说是一种综合能力,但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评价体系。科学评价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更准确地评价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了解其发展方向,便于高校建立有针对性的创新战略和管理体系,合理配置各种科技创新资源和成果的促进和转化,有效促进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调查发现,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体系设计相关的文献相对较少,但业内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建立了高校科技创新结构和体系,为指标体系的建设形成了一定的思路。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实证
2.1选择样本
D大学是中国211所重点工程大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以工业为主、理工结合、理工、文学、法律、管理、农业、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在国家积极鼓励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环境下,学校设定了“走区域创业强校道路,有效提高原创能力”的目标。目前,高校设立了16所一级学院和独立学院,重点关注样本年限和同质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剔除了独立学院,选择了2016年16所一级学院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原始数据等相关研究资料是通过学校统计年鉴、校部文件、研究等方式获得的。使用SSPS21软件,结合主成分法、聚类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D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2.2实证分析
2.2.1KMO以及Bartlet检验
首先,我们对原始变量进行KMO和Bartlett检查,检查原始变量可以作为因素进行分析。经分析,Bartlett统计的观测值为297.556,概率值接近0,KMO值是0.结合Kaiser提供的KMO值测量标准,我们发现原变量可以作为因素进行分析。
2.2.2主要成分的确定
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从相关性较大的原始变量中提取主成分,并利用SSPS软件对原始量进行共同检测。结果表明,每个变量的共同性相对较高,主成分形成的解释相对较大,丢失的信息行业相对较少。
2.2.3主要成分的命名
我们提出了三种主要成分,对它们进行命名,使主要成分的解释更加合理。利用SPSS软件对旋转载荷矩阵进行分析,得出第一主要成分中载荷较高的结论:(1)专职教师数量;(2)专职教师高级职称数量;(3)省级以上优秀科研骨干人数;(4)研究生人数;(5)年度新仪器费;(6)基础科研投资成本;(7)省级以上科研机构数量;(8)学术会议主办次数;(9)留学教师数量。这些因素可以反映高校可以用于科技创新的资源,我们将其命名为基本因素。第二种主要成分的高负荷包括:(1)发表论文的人数百分比;(2)知识产权授权数量的百分比;(3)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数量的百分比。它们反映了高校科技成果的实际产出,我们将其命名为产出因子。第三成分主要包括应用科研技术、收入和专利转让数量。它们反映了高校对社会的贡献和服务状况,并将其命名为服务因素。
2.2.4实验结果
我们以三种主要成分为聚集变量,利用SPSS软件对D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分析。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将各学院分为五类:(1)科技创新基础和产出能力雄厚,综合创新能力突出,远高于其他学院。(2)第二类属于高科技创新服务因素,证明其在应用科研和技术转让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它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可以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种方案。(3)集中在大型学院,专职教师众多,科技创新基础因素排名高,研究生人数、科研经费投入、科研机构数量、学术会议主办次数强。(4)集中在工程学院,科技创新产出和服务因素得分较高,产出效率和科技服务能力较好。(5)集中在文科学院。这些学院的三个因素得分相对较低,缺乏创新人才和研发资金的资源,创新要素的投入产出率相对较低,创新成果的推广和产业化应用程度相对较低。
3相关建议
本文主要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为了更好地分析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2016年选择了D大学16所高校的科研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结合主要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其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针对上述情况,为了更好地为国家创新驱动的战略提供服务,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从高校的角度出发,对不同规模、发展水平和学科的高校进行分类管理,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有效提高高校科技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1)结合学科差异构建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学科类型采用差异化成果评价标准,完善科技创新产出评价机制,评价重点逐步从研究成果数量到质量、价值和贡献,评价结果作为财政支持的最基本依据。(2)高校要积极突出岗位职责的指导作用,建立教师队伍分支机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组织教师讨论分析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然后研究确认师资队伍的一系列划分和学生标准报的审批。最后,形成了各具特色、新颖的科技人员评价机制。(3)高校在设置学科时,要始终坚持满足社会需求,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为基本导向,使高校内部有效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进而提高各学科专业的竞争力水平,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学科基础。其次,从学院的角度来看,要从影响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入手。例如,如果社会服务和转型成果薄弱,应积极建设高校科技产业发展中心,规划高校技术转移工作。结合政府的指导,选择区域和产业技术转移的关键点,与一些大型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形成大规模的技术转移和应用模式。利用各种激励措施,促进教师与一些地方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加强学院提供技术转移服务和技术推广的能力。对于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的学院,需要在人力资源方面努力,探索更灵活的新人才任用模式,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的人才政策。对于各方面都比较薄弱的学院,高校需要给予更多的支持。
4结束语
总之,从创新驱动的角度来看,评价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了解高校及其内部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和改进。这对高校未来的发展非常有利,可以为国家贡献更好的科研成果和综合素质更高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