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实现科技创新的优化升级
开展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关系研究,正确认识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标准化”+科学制定技术标准化发展战略,提出有效融合两者关系的措施,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具有重要意义。实现“标准化”+“科技创新”的优化升级突破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1)加强企业标准化和科技创新意识。标准化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可能在短时间内不明显,有一定的滞后性。主要原因是相关主体标准化意识薄弱,标准化人才稀缺,导致滞后。此外,部分企业缺乏科技创新意识,受传统竞争思维的制约,专业科技创新人才短期内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目前,社会各阶层还没有意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他们只是把标准作为消费者熟悉产品和政府部门认可的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标准化和科技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作为标准化的直接参与者和实践者,为了提高其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应更积极地参与相关的标准化活动,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必须继续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如果新技术能成功转化为标准,将为企业形成巨大的竞争优势。(2)完善专业人才引进机制和激励机制。专业人才是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大多数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柱。企业的任何活动都需要人才的支持。从最初接触国内外相关标准,逐步理解和应用标准,逐步参与相关标准的整个过程,需要熟悉英语,熟悉国际先进技术,政府需要不断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调动现有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参与标准化工作和科技创新活动。因此,注重专业人才资源的挖掘,培养一批高水平、高标准的科技创新人才和标准化人才,鼓励他们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展示自己的才能,更有效地制定和实施先进标准,促进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的共同发展。(3)优化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环境。科技创新和标准化有一些共同点:共同的基础设施、共同的参与者和共同的目标。两者的区别在于双方竞争对手的差异。科技创新的竞争对手一般体现在微观方面,而标准化的竞争对手则体现在行业以上的宏观方面。同时,标准化与科技创新有相互支持和促进的关系。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调控现有的标准化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将标准化体系纳入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标准化相匹配的相关科研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标准化和科技创新的调节作用。科研项目要把握标准化项目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平衡发展。地方政府需要积极建立和完善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协调机制,全面部署标准化相关工作,促进标准化政策与地方经济发展政策的融合。重点加强区域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标准化,以标准引导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保障社会服务,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标准化+“科技创新”是新时期检验检疫监督工作的新模式。标准化作为一种开放、多元化的统一模式,有利于各行各业的力量和多利益实体的广泛整合和参与。“标准化+科技创新模式的研发符合质量发展战略对专业质量数据收集、分析和预警的综合需求,可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公众提供统一、专业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和坚实的数据支持。检验检疫部门应主动利用“标准化”+“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创新检验监督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企业与检验监督部门双赢的质量监督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