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发展,各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此外,当前经济低迷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从表面上看,主要原因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满足社会的长期需要,导致人才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入研究其根源,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不难得出结论,这主要是由于专业教育过窄、功利导向过重造成的,缺乏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正是其突出表现。科技创新与技能竞赛是实践环节,是“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1]。本文主要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创新能力和技能竞赛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技能竞赛协会、技能竞赛题库和网络管理平台,最终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二、分析国内外科技创新与技能竞赛培养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国内高校在提高学生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能力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本科及以上高校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存在差距。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是:参与热情高,坚持少;科技成果突击多,长期研究少。面对国内技能竞赛的现状,需要解决四个主要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广泛参与技能竞赛;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促进技能竞赛的普及和发展;增加科技创新投资,改善技能竞赛培训条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形成师生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2]。2.国外研究现状。国外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同的研究机构形成了不同的培养模式,其中最典型的是麻省理工学院(MIT)模式[3]、东京大学模式、廷伯莱克模式等,其共同特点是:(1)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培养,注重大学与政府、企业的良性互动;(2)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注重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内容以重点和难点为主。在教学中,课堂教学时间少,独立思考和实践时间多;(3)通过多种方式加强通识教育(4)考试不是考验学生的记忆,而是考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反对终身考试制度,倡导学生终身学习。
三、“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情境内涵
“3210”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即“三阶段、两场景、一环节、零距离”[1]。实践情境内涵如图2所示,主要阐述为:校内教学情境、校外企业生产情境、校内综合教学情况、校内实习培训情况、校企合作工作站“1”=1”(一半工作,一半学习)工作和学习的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包括理论和实践,其中实践情况主要包括岗位实习、校企合作、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专业基本技能培训、模块强化培训和综合实践培训三个阶段,同时通过建立技能竞赛协会,开发技能竞赛网络管理平台,创建技能竞赛题库,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解竞赛,实现零距离竞赛,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热情,也让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实现竞赛教学、竞赛学习和教学竞赛的目的。
四、基于“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科技创新与技能竞赛实践
通过实施“3210”人才培养模式,成长了一批教师,提高了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使我校机制专业学生多次在全国A类大赛中获奖,显著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获奖学生成为知名企业(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九研究院第十六研究所、中航工业西安飞行控制自动控制618研究所、中国武器工业第二零二研究所等)青睐的对象,毕业生受到广泛欢迎。
五,结束语
人才素质的提高不仅体现在教学生多少有用的知识上,更体现在提高学生进一步获取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上,以及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上,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上。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不仅要求教师注重科学前沿,还要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以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为载体,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最新的科技知识和研究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指导下,学生毕业后有能力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自己的工作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从而更好地达到完善自己、适应社会的目的,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