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文艺论文

文化人类学解构舞蹈研究的重要性

作者去了诺乡收集风格,从民间诺舞中发现了几种舞蹈动机,作为材料发展成为一种艺术舞蹈作品。为了记录和整理民间舞蹈,由于方法不同,收获自然也不同。但当我们冷静下来思考,把这种思考变成学术思维时,我们会发现它还不够深入,更多的遗漏,导致对民间诺舞的评价不足。这种遗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一些俚俗文化现象的深入挖掘。这实际上是一个如何理解野蛮与文明、精髓与糟粕的问题。这表明我们还没有摆脱旧的学术体系,习惯于将民间舞蹈纳入精髓和糟粕的框架,简单地抛弃它们。俚俗主观上被排除在学术视野之外,但事实上,俚俗是民间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离失去了相互依存的基础。重要的是,这些看似庸俗的东西往往蕴含着很高的文化含量,直接关系到文化价值的呈现。例如,在举行舞蹈仪式时,有许多俚语唱诗。过去,我总觉得自己在唱诗。“粗俗不堪”不屑一顾,后来学会了用俚语采访,发现这些俚语唱诗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当地人的生活习俗、信仰民俗、跳诺的功能和目的。这种现象在民间舞蹈中非常普遍,如土家族的毛古斯、瑶族的跳盘王、纳西族的东巴舞、苗族的芦笙舞、彝族的铜鼓舞、壮族的蚂蚁@①舞蹈等,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俚俗因素。如何正确认识民间舞蹈的俚俗,需要通过跨学科研究克服舞蹈研究的片面性。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模式没有高低之分,“文明”与“野蛮”,“精华”与“糟粕”都是相对存在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是对待异文化所需要的客观公正的态度。

2.对非艺术行为缺乏学术关怀。长期以来,我们对舞蹈的研究只是对纯舞蹈本身的简单研究,更注重舞蹈的精致、优雅、整洁和纯艺术的审美咀嚼,而往往忽略了非艺术的行为,如诺舞仪式、民间宗教舞蹈的形象和秧歌舞。在传统的学术模式下,停止跳舞就是舞蹈,而行为不在舞蹈之列。但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印度佛陀偶像的佛教形象和中国皇帝旅行仪式的壮观场景。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非艺术行为的文化属性非常具体和真实。它是概念的外化。人们通过这种行为来表达一种心理情结。人们可能不会以审美的态度看待这些行为。他们注重信仰的作用,这些行为背后蕴含着感性的文化氛围。从传统舞蹈的角度来看,它可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舞蹈,不规范,太生活化,但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生活与精神、现实与理想的联系。

理清学术思想后,视野自然会开阔得多。更重要的是,文化人类学解构了舞蹈研究的一些传统理论和固有范式,从个体到一般,从微观到宏观,从实证到思辨。由此可见,研究视点和方法论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舞蹈资源大国,56个民族都有代表自身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我们之所以称之为资源,是因为它几乎涵盖和保留了人类所有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类型。而这些涉及的内容,需要我们从学科的角度进行探索,进行理论阐述。前辈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为我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传统文化艺术势必受到冲击。所谓全球化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的概念,也意味着它已经开始干预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形成不同国际文化的融合。现在一些西方学者开始关注中国文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消失的文化类型,并试图进行学术总结。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冷静思考如何广泛吸收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将传统的单一研究转变为整体综合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学术层面建立适合国际平等对话的语境体系,用具有中国经验的学术语言阐述中国文化舞蹈资源,使其走向世界,在国际格局中增加中国文化的份额。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