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医学论文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口岗位

1.课程开发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为了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行业,满足学生对知识、技能、质量的需求,实现个人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行业工作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通过课程成员的讨论、思考,建立适合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尝试引入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本模式倡导以工作过程为参考的课程结构,强调按工作过程编程的知识[1],强调学生的学习经验和个性化创造;强调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注意典型工作情况下的案例;注意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学习。

2课程开发过程

2.1行业岗位群调研

课程开发前,研究了医学检验行业在西南黔东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口岗位主要是基层医疗卫生及相关行业的检验岗位。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面向基层,尤其是乡镇卫生院检验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学历低。目前,我省正在努力建设以农村预防医疗保健为覆盖面的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对高素质医学检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此外,新型检验仪器设备和诊断试剂的广泛应用,对营销维护领域的医学检验人才也有很大的需求。同时,选派专业教师到地(市)各级医院、血站等医学检验及相关行业进行实地考察,目的是在县乡级医学检验岗位体验工作过程中寻求课程开发建设的切入点。通过记录医院的实际工作流程,与行业专家、医院技术骨干组成课程开发小组。

2.2课程体系框架的建立

根据我校所在地区、设备、资源和人力的现状,参照临床检查职业资格考试标准和国家临床检查操作规程,将基层临床检查岗位的常见任务提炼为典型的检验项目任务,以典型的项目任务为指导,合理整合岗位核心能力课程。在分析和细化过程中,不直接根据工作过程设置课程,而是深入分析每个工作要素,找出共同的工作行动,重组,简化为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情境,将行动情境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然后通过行业专家和教师共同论证确定课程。构建更符合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解构传统的三阶段学科知识体系(普通文化课、基础课、专业课),结合学生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开发基础素质课程、通用能力课程、岗位能力课程和拓展能力课程。新课程体系改变了以往课程门数过多、知识复杂、不实用的弊端,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调整后的基础素质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具备从事本行业的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体能、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整合的通用能力课程精心挑选必要和足够的知识点;重建的岗位能力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操作技能;拓展能力课程注重学生在行业内转换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职业迁移储备知识。

2.3课程标准的建立、修订、完善

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计划、实施专业人才培训计划和实现培训目标最基本的纲领教学文件,是选择和编写教材、组织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和人才培训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制定评价标准的指导文件[2]。课程标准是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的定义和表达。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尽可能正确、可测、易懂、易用,要有明确性、完整性和弹性。课程标准通常包括内容标准、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即规定学生在某一领域应达到的水平。具体做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检验技术和检验岗位的要求,参照国家卫生职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广泛开展岗位调研,分析检验部门各岗位的工作流程,与行业专家共同确立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将教学内容整合序化,使教学内容整合序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理论设置培训项目,按工作流程进行教学。结合铜仁地区医疗卫生发展,开发符合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满足医学检验专业建设的需要,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