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办法

1目前临床医学硕士培养质量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生源质量与评价

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生源质量是关键。良好的生源质量可以使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事半功倍。然而,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的素质参差不齐[7]。目前的研究生招生初审制度不能很好地选拔人才,基本上是终身考核,缺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考核,严重影响了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的生源质量。建议各研究生招生院校降低初试成绩比例,适当扩大复试差额比例,让导师和学生双向互选;提高本科期间优秀直接研究和直接博客的比例;复试期间,增加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考核项目;增加政治思想、医德医风、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考核项目。

1.22临床工作能力及评价

在“双轨合一”培训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经历至少33个月的临床轮换制度。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可以跟随临床教师在临床一线工作,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临床。在轮换科中,他们不仅可以练习病史采集、体检和临床常见的基本操作,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临床工作能力,还需要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医德医风和较高的人文素质[8]。但目前临床轮换科对研究生的管理还不够严格[9],出科考核也没有具体的指标。考核内容过于简单,重点不突出,缺乏量化考核标准,受考核人主观影响较大,难以形成完善的考核体系。根据现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办法》的要求,标准以指导为主,细化量化指标较少。因此,有必要建立量化、客观、系统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注重人文素质和理论知识水平的考核。

1.科研能力与评价能力与评价能力与评价能力与评价能力

在“双轨一体化”培训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进行科室轮换。虽然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有所提高,但课程学习和科研培训的时间相应减少,许多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一方面,许多专业学位研究生整天忙于临床工作,研究生课程只能安排在周末或晚上,使学生疲于处理,难以真正掌握;另一方面,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注重临床实践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减少了科研设计、科学实验、统计分析等内容,削弱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极大地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教学效果和质量[10]。建议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探索在线学习的教学方法,建立若干高质量的研究生在线开放课程;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支持体系,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11]。

1.4.就业和社会评价

专业学位设置的初衷是满足社会对特定行业和职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有必要从行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牢记“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方针。就业和社会评价是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医学硕士毕业后能否在医疗及相关行业就业或继续深造;毕业生能否胜任工作;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分析用人单位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满意度等。[12],这些都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初步构建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2.建立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

过去,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评价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指标意义抽象,缺乏针对性,评价标准可测性不强。原因是高校对研究生培训质量标准定义的理解存在歧义。通过初步研究,研究深入临床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线,大量研究生、研究生导师、教学管理人员、专家领导等临床研究生培训质量标准和评价相关问题,结合国际国内医学教育标准,明确临床医学硕士培训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临床医学硕士评价指标体系。

2.初步建立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在构建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培训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初步制定了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是一个多参与、涵盖研究生培训全过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可以让研究生导师、教师、管理者、学生参与评价。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学生基本素质”、“临床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就业与社会评价”四个一级指标和细分的十个二级指标、二十三个三级指标,详见下表。由于进一步的第二轮问卷正在进行中,临床研究生培训质量标准的内涵和各级评价指标暂时无法筛选,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和最终指标的评价标准也无法确定。

2.新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体系建设入手,探索研究生评价体系建设,包括监督机制、反馈机制、激励机制、淘汰机制等,确保评价体系的实施取得实效,最终贯穿“评价反馈激励提升”的良性循环,通过明确指标内涵,尽可能量化评价标准,实现评价的可测性;在可行性方面,指标体系建设结合实际工作,把握适度原则,方便工作开展。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未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重将继续扩大。如何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永恒主线[13]。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是培养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培训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临床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水平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双轨一体化”培训模式使两者有机结合,是优秀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重大创新,也是解决当前医患纠纷的重要措施。但由于“双轨一体化”培训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参考,存在一定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实践,需要不断改进和改进[14-15]。我相信,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进,“双轨合一”培训模式下的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将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中国医学发展的需要。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