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工农业论文

气候变化对土地沙化的影响不容低估

1.我国治沙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仍然很大,防治任务很重。目前仍有173万公里的沙化土地,可治理面积53万公里。按照每年减少1717公里2的速度,大约需要300年。也就是说,将53万公里的沙化土地变成非沙化土地大约需要300年的时间。

(2)人口、经济压力与生态承载能力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我国生态承载能力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如今,人口、动物、炉口的“三口”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导致一些地方仍在滥开垦、滥放牧、乱砍伐。

(3)投资严重不足,与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目前,只有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属于集中连片、集中投资,但京津风沙源仅占全国沙化土地的117.根据总理亲自部署和组织专家研究的《国家林业发展战略》的要求,距2020年全国可治沙化土地治理要求的一半还有很大差距。

(4)有些地方对治沙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难度仍存在一定差距,工作松懈,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此外,气候变化对土地沙化的影响不容低估。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端气候。干旱等极端气候对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有严重影响。

2.小结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总体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导致沙漠化扩张的各种人为因素仍然存在[4]。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防沙工作。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出来后,国家林业局系统研究了荒漠化的原因和下一步荒漠化防治的对策。总体要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综合防治的方针,做好各项措施。

(1)强调保护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严格执行“三禁”措施,禁止砍伐、放牧和开垦。

(2)大力开展工程治理措施,按照生态建设的自然规律,布置防沙工程布局,实施工程治理。

(3)优化政策机制,最重要的是落实林权制度改革的要求,使治理者取得实际治理成果,明确产权。

(4)落实守土要求,严格责任制,落实各级地方政府防沙治沙责任制和单位治理责任制。

大力推进科技,提高建设效果,提高建设水平,实施有效的监督机制,实施工程建设和生态治理。此外,加强部门合作,实施综合治理,打好组合拳。沙漠化防治中合理的土地利用被证明是有效的,既能防止土地沙漠化,又能建立促进生产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适度开发型、环保型经济体系[2]。目前,我国正走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道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成为我国长期的基本政策理念,并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因此,水土保持工作将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重要作用。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