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农业技术普及难点分析
1.需要大规模经营,不适用小规模生产模式
除了新品种的研发,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技术也是报刊杂志上经常提到的“精细农业”。“精细农业”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在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上,准确指导“如何生产”。但美国“精细农业”技术体系以规模经营为基础,适用于“精细农业”技术实践的最小面积约为85.6hm2。而且,如果没有播种、喷灌、施肥、收获的机械化、自动化系统,“精细农业”就难以有效实施。在我国人均耕地资源极其有限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农业部门也尝试了一些“精细农业”。利用气象、地温等数据指导农业生产的“计算机农业”受到媒体的称赞,但在实际运行中,政府农业部门只花了一些钱购买了一些计算机设备,最终流于形式,与农民无关。在农村地区,目前效率较高、效果较显著的,还是粮食良种的推广。良种技术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不打乱农民现有的小规模生产模式,也不需要农民提供其他配套生产条件。
2.投资巨大,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方式难以承受
精细农业在大型国有农场也处于试行阶段。比如黑龙江垦区的七星农场以水稻为产业支柱,在农业生产中建立了以“单位计量、要素控制”为核心的技术管理体系。农场引进3G通信物联网技术,将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卫星遥感系统集成为农田联合复式作业的新技术,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农场建立健全了以R&D中心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为核心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7%。该农场建于2004年国家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园区,总投资4600万元,是集现代农业展示、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示范、技术推广带动、农业人才培养、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基地。这样巨大的投资是家家户户农耕模式无法接受的。
3.交流能力低,缺乏金融支持
除了大规模经营和投资的巨大限制外,先进农业技术的普及也与农民缺乏财政支持有关。农民通常是“多少钱做多少事”,不能引进超出自己直接现金交换能力范围的科技项目。通过财政支持可以缓解,但农村非现金资源产权模糊和农民分散造成的交易成本过高,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使农民缺乏扩大技术引进的财政支持。秘鲁经济学家赫郎多•德•索托认为,第三世界贫困问题的根源之一是法律保障下农村资源资本化进程缓慢。农民拥有的土地、房屋、森林等实物资本不能通过“纸化”(可交易产权凭证)进入产权交换系统,影响农民的交换能力。低现金收入直接限制了农民的交换能力,农民除现金外没有其他明确的产权。农村森林、矿产、水源、土地产权不明确(主要是国有或集体所有,但在实际使用中没有明确界定),农民或农民难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交换。我国产权分配对农民高度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农村地上地下资源(森林、矿产等)的产权定义上。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将这些资源和产权归类为以村为单位的农民集体,明确界定,规范交易和保护交易,才能提高农民的对外交流能力和科技吸收能力。我们不讨论这一判断的真理,但至少学术界认识到,土地流转的制度化和标准化有利于土地的规模经营,相应的产权定义可以使农民通过质押获得财政支持。可以说,农地制度的改革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对外交流能力。
4.结语
我国农民教育水平低,教育支出不足,对教育技术培训的有效需求不足,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也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社会的发展。我国目前拥有现代高科技农业技术,但仍缺乏这种农业技术的普及,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投资巨大,家庭小农难以胜任。农业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需要政府或专业组织的大力支持,农民需要打破旧观念,不仅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而且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积极吸收先进的农业技术。土地耕作规模的扩大显然是一个基本要素,获得财政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及时改变农业用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