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对策

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对策


1. 做好职前培训工作


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我们必须从职前培训开始。应用心理学专业或心理咨询专业可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方向,开设教育学、学校心理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学方法等课程。此外,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


2. 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管理


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同时,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评价和聘用标准,吸收具有专业背景、接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的师范毕业生,进入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争取新员工持证上岗。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想办法解决员工的编制和待遇问题,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考核指标体系,完善考核体系,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工作质量。


3. 借助自我反思和“学习社区”促进专业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三分工作,七分学习”。成长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自我反思。教师专业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通过教育案例和教育经验重新认识和思考教育教学实践,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反思自己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建立“专业学习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与学生管理人员、班主任等学科的教师组成学习社区。在校外,他们可以与其他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组成学习社区。“共同愿景、合作文化、共享机制”等思想精髓可以加强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信息交流,在互动中分享甚至创造知识,实现思维碰撞,促进专业智慧的提高。同时,在分享和互动中,改变过去冷漠疏离的现状,成为同事作为合作伙伴,相互支持和鼓励,满足教师的自尊和归属感。


4. 改进职后培训的形式和内容


培训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将“群体式”培训改为“分层式”培训。培训开始时,科学评价教师的培训需求和专业水平,根据评价结果分层:哪些教师需要系统的专业理论辅导,哪些教师需要提高实践技能,以提高培训的目的和针对性。二是将“讲座式”培训改为研讨式培训。讲座培训缺乏培训双方的互动和交流,受训教师参与积极性低。讨论式培训改变了辅导员和受训教师之间的角色关系。他们可以提出困惑,分享经验,实现思想交流和智慧的碰撞。三是拓展培训内容和操作模式。内容从单一的心理理论扩展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咨询室建设、组织团体心理活动。操作模式可根据培训内容灵活选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通过教学观察、课堂评价、咨询室建设可通过现场参观、经验介绍等方式进行。


总之,优化教师资源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成效的重中之重。@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