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小学的主要任务。小学学习是人生中最基本的学习阶段。学习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还要形成一些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这些必然会影响孩子整个小学的学习效果,进而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1]。因此,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多年来,我校重视学生的综合培养,特别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工作中,我们要求学校教师,特别是校长,坚持不懈地把握学生的这三个方面。在这里,我将讨论我们学校的一些实践。
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
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力量。有人说,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是绝对的,但良好的习惯对生活的发展确实很重要。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 课前预习的习惯
过去,老师对老师在课堂上说的话一无所知,对教科书的内容没有印象,更不用说准备了。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因此,预览是为了让学生在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中有一点印象,然后听老师的讲座效果会更好。
2. 认真听讲的习惯
由于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认真听讲也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关键。我们应该在学期初加强学生的日常课堂训练。开学前几周,我们宁愿少学点知识,也要花时间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加强管理,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3. 参与活动的习惯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所谓课堂学习活动,是指学生为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而设计的各种学习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积极交流、碰撞思维、激发兴趣、逐步形成积极参与的学习习惯。
4. 独立作业的习惯
完成家庭作业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家庭作业习惯。首先复习当天学习的家庭作业内容,然后独立完成家庭作业,集中精力,字迹整齐,仔细检查,不抄袭他人。教师应经常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作业,逐渐养成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
5. 遵守纪律的习惯
遵守纪律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教师有要求,学校有校规,密切关注学生的作息时间、班级纪律、课堂纪律、考试纪律,是上好课、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从小养成守时守纪律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