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人文与工具的统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他自己的语文教育理念直接引导和影响着他的语文教学活动。语文教育观中最重要的是语文性质观,即什么是语文。它引领了语文教学的全局,对语文教育起着指导作用。


一、问题的起源


在培训过程中,接触到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提出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观念。吴教授认为,“教语文”需要围绕语文的目标实施设计教学过程,处理好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文本体任务的实施。我们应该明白得失的道理,不要抓胡子和眉毛。语文课围绕语言训练点进行教学,让学生一课一得。学完这个语言点,他们就能掌握和运用这种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方法。吴教授认为语文课承载的内容太多,一些课堂教学过度追求多学科的整合,使得语文课变得四不相同。他以数学课为例进行比较。一个数学课通常只需要掌握一个公式的推理和应用,然后进行公式的应用练习。然而,一个语文课的老师希望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语文课似乎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超载卡车。


乍一看,我觉得很有道理,但我似乎觉得这样一个专注于语言训练点的课堂缺乏一些咀嚼性的单词,没有阅读文章,语文课似乎没有语文的味道。语文课如何做到“言语”、当一门语文课专注于内容表达形式的教学时,如何考虑文本的内容和作者希望通过文本传达的思想内涵。这就是如何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到语文教学目标中的问题。


二、人文与工具的统一


余毅作为一名教师多年,经历了语文学科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有了科学的审视和理解。她创造性地提出,语文学科的定位应该是“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她对汉语的核心语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它不能独立于人,不能脱离人们的思想。古语有云“文字载道”。语言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生活体验,是人们生活和意志的体现。语言工具具有深厚的人文色彩。没有人文学科,就没有语言。


汉语不仅是一种沟通工具,也是一种认知和思维的工具,而且不能简单地将汉语课程归结为一种工具,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汉语学科的意识形态。在汉语教科书中,中国古代作品、现代作品和外国作品展示了作者的真实、善良和美丽的灵魂,每一个都是他们精彩而深刻的“个人演讲”。它包含了深刻的人文内涵和精神。如果你完全放弃了这些丰富的内涵,只把它作为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工具”,那就是捡芝麻却丢西瓜的荒谬做法。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沉淀在语言中,尤其是以唐宋词为代表的古汉语,具有其独特的形式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然而,我们的语文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外语教学中的语法训练。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同时,我们的语文教育也在传达民族的思想和感情。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世界里,区域间的界限不再明显,母语仍然是维护民族感情的纽带,是民族文化的基础。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因为文化的资产是长期积累的,所以要维护和珍惜。一个国家不会崩溃,我们的语文教育肩负着如此重大的责任。


但这并不是排斥“工具”,也不能反对“人文”和“工具”。它们是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在强调语言人文性的同时,也强调语言的工具性。人性和工具性有多强。任何思想和感受都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我们的语言表达离不开工具。一旦我们开始思考,我们就离不开语言。你用什么样的词来思考,你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你能用多少词来表达,你的精神会有多开放。


在《夜书所见》一诗的教学中,通过对“送”、“动”等字的推敲,让学生体会到来到河边,秋风吹来,梧桐树沙沙作响,寒意袭来。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流浪者的思乡之情。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心声,不仅仅是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用词推敲,更是亲身体验作者的思想感受,感同身受,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主题。在这里,人文和工具共奏一首和谐的乐章。


让我们来看看鸟类调查报告,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作者的朋友鸟回到调查报告为载体,告诉鸟类被迫害,生动地解释人类滥用农药、石油泄漏、废气排放行为对地球环境造成灾难性破坏,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本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唤醒人类的良心,希望人们能爱鸟,保护鸟类和我们生活的美丽家园,使我们美丽的家园充满鸟语花香,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篇章。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需要充分调动孩子的内心情感,思考作者的思想,感受作者的感受,激发孩子纯洁善良的心。在介绍新课时,我生动地告诉他们,鸟是大自然中的小精灵。有的擅长婉转优美地唱歌,有的则是传播植物种子的运输兵。更多的鸟是害虫的天敌。然后我把他们介绍给他们,其中一个是作者的朋友,但他是一个称职的侦查员。他们分别发回了四份令人震惊的报告。学生们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侦查员发回了什么样的侦查报告?首先,让孩子们自读四份报告,思考应该用什么语气来阅读?阅读课文总是围绕着感受鸟受伤时的悲伤和无助的情感线索展开,掌握关键词和句子,并根据生活实际反复阅读。通过孩子们的大声朗读,我们可以从侦查员的角度感受到人类肆意行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孩子们不禁与鸟儿和作者产生共鸣。老师引导孩子们思考: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破坏环境的现象?出乎意料的是,这个时候课堂沸腾了,孩子们举起小手,说了他们自己的观察:海滩上充满了人们丢弃的垃圾和废物,废水直接通过污水出口排放到海里,把海水染成黑色。然后利用情况,设计写作练习:请写一份调查报告,写下你的观察。让孩子变成鸟带领你观察周围的污染,破坏环境,表达他们对环境污染的悲伤,以及保护环境的愿望,然后我们也能区分知识和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的界限,这两个目标在鸟类调查报告的教学过程中很好地统一。


因此,语文课围绕语言训练点进行教学,让学生一课一得,不能放弃语文的人文性。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是以人为本,突出文化性。语文课程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是主体,是对象。但长期以来,学生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处于被动状态。因此,笔者在《鸟类侦查报告》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阅读课文,感受和体验鸟类因环境污染而受到伤害时的悲伤和无助,真正触动了他们内心对环境保护的渴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的活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真正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因此,“人文”和“工具”之间的关系是“统一”,而不是简单的结合。因为“我们正在进行母语教学。语言和文化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件事,是一个整体。”这两者并不是矛盾的,但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工具和人文的和谐统一,人文与工具的双向互动,人文关怀工具,工具承载人文。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与课文作者进行激烈的思维碰撞,培养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创新人才,真正实现“文化教育”。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