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体育进行了教学改革,放弃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实施了以学生是否在体育课上获得快乐体验为基础的快乐体育。快乐体育强调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变化,淡化了技能教学和实践的密度。教师基本上组织了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没有运动强度,一些体育教师理解快乐体育“让学生快乐,就是让学生想玩”,体育课变成“羊课”,不要求学生练习次数、速度、运动强度要求,在教学中忽视练习密度,老师说,学生练习少,玩,学习少,排队等待时间,活动时间少,追求乐趣,实际效果少,这是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学生体质,由深圳体育研究员刘金教授推广的高密度、高强度体育教学在各学校推广,我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体育实践密度,提高学生体质研究,做了一些尝试,在此,愿与您分享,一起学习讨论。
二、大练习密度提高学生体质的科学依据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指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时间的比例。练习密度大,运动负荷大,运动强度大,运动强度的大小,是用心率的大小来衡量体育课的运动量。体育医学认为,120次M分以下的运动量很小,120次~150M分为中等,150M~180次M分为大,180次M分为大。如果运动强度小,就达不到运动的效果。大量运动可以直接促进心脏和呼吸功能,增强肌肉强度和骨密度,提高反应灵敏度,从而增强学生体质。学生只有在大运动密度和强度下锻炼,才能有效提高体质,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三、解决方案
(1)转变教学理念,以高密度、高强度的教学理念备课
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我们必须珍惜每节体育课的上课时间,合理安排教科书和练习时间,提高练习密度,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投入运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有高密度、高强度的意识设计体育课,改变以往主教材和游戏的设计,改为主教材下的多项活动,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活动内容相结合的课程。例如,在学习前滚动时,老师应该预测,如果八个学生用垫子练习,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会很低。为了提高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他们可以设置一个人和一个垫子,在老师的指挥下统一练习。在“课堂练习”的选择上,要以全面发展为原则,借助主教材中使用的垫子,可以设计:(1)发展腹肌仰卧起坐,两人一组一垫,每人30次(2)从俯卧两端坚持30秒(3)每人跳跃20次,发展跳跃能力(4)四人一组,绕垫子往返接力,发展跑步能力。学生学习前滚动作技术,锻炼腹肌、背肌、下肢的爆发力和速度,充分利用体育器材,减少学生排队等候时间,提高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小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要设计在50%以上,平均心率要达到135倍M分以上,只要教师在备课时有加强练习密度的意识,精心的教学设计就能提高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体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一节课40分钟,教师要提高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的意识,分配体育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时间。用3分钟的时间进行热身运动,科学合理地安排场地和设备的数量,减少队伍的集合、动员和排队等候时间。25分钟用于基础部分的学习,讲解学习内容,规范动作示范,对学生的练习次数、时间、速度和强度提出明确要求,鼓励学生努力完成教学任务,10分钟用于提高学生体能的“课堂练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2分钟放松和总结。学生体质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形成不是由老师讲授的,而是由学生通过科学的大运动密度和强度反复练习来提高和形成的。因此,学生是W练习的主体,应该有更多的时间锻炼,提高体育素质。
(3)“课堂训练”是提高练习密度、运动强度和体质的重要手段
为了提高运动强度,提高学生体能,在体育课上提出了“课堂训练”。每节体育课都要以发展学生体能为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这是对学习主教材的补充和拓展。每节课,要抽出8节课~组织30分钟,组织30分钟~四个体育锻炼项目,对学生进行“课堂训练”,在选择“课堂训练”项目时,与主教科书合理匹配,主教科书为上肢,“课堂训练”选择发展下肢练习项目,提高体育内容的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注意“课堂实践”,对学生实践提出明确要求,一分钟完成多少次,多快,多少小组实践指标,鼓励学生积极努力完成,记录学生实践次数、速度,学生在下一次实践中有自己的目标,要求学生尽可能突破纪录,赶上其他学生,形成相互竞争、相互赶上的积极学习氛围。上学期,我坚持提高实践密度的教学理念,实施了大运动密度和强度的“课堂实践”,学生的体质得到了显著提高。2016年11月,在第三方对我校学生进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我所担任的五(五)班学生体质优秀率指标明显高于同年级其他教师。
四、注意事项
(1)要提高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当学生的身体素质条件不符合大密度、大强度的教学要求时,首先要从较低的练习密度入手。经过几周的教学,学生的身体能力逐渐提高,然后逐渐增加练习密度。练习密度控制在50%到70%之间是合理的。如果练习密度太低,就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如果练习密度太高,就超出了小学生心身健康的承受限度,容易造成身体伤害。
(2)关心每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差异很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体质,观察动作和面部表情,了解学生的运动状态、身体反应,确保学生的安全。
五、结语
“青少年强,中国强!”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只要我们加强信念,锐意进取,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增强实践密度意识,提高体育课实践密度,提高体育强度,引导学生科学锻炼,才能有效提高学生体质,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