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生活,潜移默化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语文知识。告诉学生回家可以看看家具电器的名字;和父母出去的时候看看街上的广告牌;家里买了什么新电器,学习里面的包装说明;在学校,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只知道自己的名字。对于其他学生来说,他们只知道自己的名字是什么,却不知道。老师可以安排学生轮流做小科目的代表,这样他们在不断发作业的过程中会知道更多的单词。除了让孩子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学到更多的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给他们表达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成就感和愉悦感,让他们明白,不仅仅是在学校上课才是真正的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习,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二、情感教育,全面发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现在增加了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形成了五维目标。可以看出,当前的教学更注重人文情感的注入,而不仅仅是强调知识的学习。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学科,是学生接触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如何教育学生的情感态度。例如,在讲解“海豚救人”课程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海豚救人的过程和原因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海豚是人类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和爱护动物;在学习“花木兰”时,让学生体验到花木兰勇敢而坚强的性格品质。
3、学习教材,设置情景
作为课堂的领导者,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带动课堂气氛。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一门学科的热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老师的热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幽默和热情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教师要想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首先要做的就是学好教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导入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常见的导入形式有:生活情境导入、问题导入或两者的结合导入。
在教学环节,要环环相扣,节奏紧凑。常用的教学过程可概括为入画。――入情――入境――入理――应用程序。从图片的引入到文本情境的深入,然后沉浸其中,理解真相,学会使用,课后让学生的感官充分调动,轻松愉快地完成课程。
总结
教学策略是现代教学活动的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策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面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困境,教师要摆正立场,真正终身学习,紧跟时代步伐,为教育实践注入新鲜血液。教师应在小学语文课上利用语言艺术丰富课堂环境,而不仅仅是让小学生背诵和记忆文章。小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但教师总是直接去标准答案,忽略了让学生不断探索和试错的教学过程。语文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语言艺术来规划和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如何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文化素养,艺术教学是最重要的,“只有艺术之道旨在创造”。幽默生动的小学生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汉语文化的速度,还可以让小学生知道什么是艺术语言,从而从小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