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路径
1. 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突出教学主体。针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小学美术教育要想摆脱这一困境,就必须转变教育思维。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指导者和艺术教师,学生在指导和教学下进行探究和独立学习。可以利用微课堂、翻转课堂、MOOC等方式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课堂主体突出,教学方法灵活。二是创造环境。一方面,教育环境可以使学生进入适合学习的状态,另一方面,它有利于教师利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教学。小学美术教育是学生接触美学的启蒙,对其审美价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具体教学中,环境创造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置,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创造环境的过程,让艺术教育从创造教学环境开始。第三,将传统的一元评价转变为多元评价。小学艺术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而是让学生对艺术感兴趣,善于发现和欣赏美。因此,评价方法由期末评价改为课堂评价、期中评价、活动评价、学生互评、自评和教师综合评价,鼓励学生探索艺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最后,活动式、项目式教学的应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符合上述新特点――注意实践。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节日制作小礼物和主题绘画;也可以通过绿色社会建设等前沿理念进行项目教学,让学生自主创作。这种活动式、项目式教学可以提升教学主题,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充分发挥创造力,实现教学目标。
2. 利用自然资源
小学艺术教育不仅仅是用彩笔、油彩和模型来教学。发现身边的美,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教学,是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审美品位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用真善美的情操和适度的方式来改造自然资源。比如可以开展垃圾变艺术活动,鼓励学生在身边找到可用的垃圾,比如一块线条优美的木头、一块色彩鲜艳的布头、家里要扔掉的包装盒等。,并对其进行改造,使这些垃圾成为学生手中的艺术品。还可以利用季节变化的自然资源,如春天的落花、夏天的绿叶、秋天的红叶、家里常见的绿豆、黄小米、大米等,这些都是艺术教育的素材。把落花拼成一幅画,画出绿色的线条,把红叶串成风铃,画出绿豆、黄小米等自然色彩,画出学生想象中的人物和造型,让学生感受到创作的兴趣。利用自然资源进行艺术教育,不仅使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加丰满,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 情感融入艺术教育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成就都融入了创造者丰富的情感,正是因为情感,艺术成就也有愤怒和价值。因此,艺术教育不仅是对基本艺术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也是对情感的传递。鉴于小学生对事物的新鲜感和情感的无知,情感整合并不那么容易,但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审美和情感的发现是人性,特别是在经典的欣赏课上,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一些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情感共鸣。虽然不是那么强烈,但人性,所以引导,情感融入教学,可以用一半的努力得到两倍的结果。
在作者的教学中,试图引入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首先向学生介绍不同时代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背后的故事及其艺术造诣,在欣赏作品时突出其内在情感,将人文主义和爱国主义贯穿教学。这样的尝试并没有让学生感到无聊,但学生更愿意探索艺术作品背后的内涵。这种教学不知不觉地融入了情感,默默地影响了学生。实现“以美育人,知美丑;以艺术教人,知善恶”的教育。
4. 通过社会实践,艺术教育接地气
艺术理论中一直存在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矛盾。对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来说,感性艺术不能直接带来效益,所以家庭不重视,学校安排的时间有限,学生混日子。因此,小学艺术教育不仅要追求艺术性的高低,还要妥协于实用性。从小学艺术教育的特点分析来看,将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兴趣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因此,让艺术教育脚踏实地,赋予它更强的实用性,体现艺术教育的使用价值,是小学艺术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除了在学校搭建平台,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外,这个平台还可以延伸到社会。比如鼓励学生参与社区街道活动的舞台布局、服装和道具制作、家长(亲戚)的店面设计和商品展示、POP 促销海报等。,让他们在高度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宣传自己的个性,获得成功的喜悦,实现从艺术学习向艺术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