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小学化先进化的弊端
3~6岁的孩子正处于认识世界的启蒙阶段,其特点是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强,但思维能力初步形成,理解能力差。小学知识内容对他们来说太“先进”了。虽然短期内有效,但从长远来看,它属于鼓励年轻人,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
1.不利于儿童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学前教育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保育与教育的纽带。理想的过程是让孩子自然地从玩耍向学习转变,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一直有这样一个错误的教育观念:记忆c理解是反比的,孩子记忆力惊人,学前教育被广泛认为越早越好。因此,孩子在学前教育中需要接受大量的记忆知识。事实上,3~6岁的孩子只是记忆力比理解力好。随着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理解知识开始被引入。再加上考试成绩的影响和家长的热切希望,孩子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一旦在知识学习中遇到挫折,很容易产生恐惧和对学习的厌恶,使孩子难以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2.不利于儿童自信心的正常建立
在这个阶段,儿童正处于能力培养和自信建立的基本阶段。能力的培养将促进他们自信的建立,自信的建立将鼓励他们进一步培养自己的能力。然而,小学学前教育使儿童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父母的持续激励。此外,这不是学习的优势时期,儿童遇到的挫折远远大于成就,缺乏成就感和父母鼓励的儿童很难建立正常的自信。
3.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育
学前教育阶段承载着保育和教育的双重功能。应该强调的是,学前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园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开展个性化、生活化的教育模式,注重个体差异、素质和性格的逐步培养和学习。在小学学前教育中,采用一刀切的应试课堂教育,儿童的主要任务是参与课堂学习。特别是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很难关注个人,无法实现从保育到教育的过渡。而且,孩子的神经系统刚刚发育起来。如果给他们与年龄不符的学习强度,就会强制延长他们的注意力,给他们的神经系统带来沉重的负担。久而久之,就会损害孩子的神经系统,阻碍他们的正常发育,严重危及身心发育。
4.不利于儿童各方面潜能的拓展
学前教育一般发生在3个孩子身上~6岁阶段,小学学前教育强调知识掌握,包括反复记忆训练和鼓励理解训练,忽视儿童应主动、探索性学习,忽视语言能力、数学逻辑能力、初步音乐欣赏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力、自然观察能力等智能综合发展和正式学前教育。潜能的有效探索将大大提高儿童未来的学习能力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能力,是儿童健康成长的自然和不可避免的基础。但现实是,学前教育被贴上了考试的标签,大量的时间被用来学习知识,无法实现对潜力的有效探索。
5.不利于儿童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思维能力形成的阶段,而不是形成特色思维习惯的阶段。逐渐趋于“小学化”的学前教育,对儿童思维能力的要求已经超出了应有的范围。对儿童来说,这是他们思维发展的有力延伸。他们的思维发展与生理发展不同步,同时,他们接受的训练超出了他们的接受能力。这种学习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认知发展,是对儿童思维能力的过度发展。